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梅乐和与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研究”获结项优秀
来源:社科规划办 发布日期:2021-12-23 10:12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梅乐和与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批准号:16CZS047
所在学科:中国历史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杨换宇(南昌大学)
进行时间:2016.07—2021.08
最终成果:《梅乐和与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研究》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逐渐成为近代史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基本队伍不断形成、扩展和迅速壮大,建立了若干研究机构;海关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出版与数字化进程大大加快;研究领域不断拓展,问题探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梅乐和(Frederick William Maze)在中国近代海关工作历时五十余年,经历了近代海关的许多重要变革,是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尤其是在担任国民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时期,他积极改革海关组织机构,极力促成海关人事制度变革,努力推动中英关务协定谈判,尽力与各方斡旋试图保全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完整性”,在近代海关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主要内容
第一,考察梅乐和的成长历程,探索其从税务司到总税务司的蜕变之路。1871年7月2日,梅乐和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就读于都柏林的卫斯理学院(Wesley College)。1891年12月,梅乐和被其舅舅中国近代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赫德招募进入中国海关,开始了在中国海关长达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成果主要梳理了梅乐和自进入中国海关至担任粤海关、津海关、江汉关、江海关等重要海关税务司的成长历程,考察其如何培养与提高自身处理海关事务的能力,并且如何形成个人独特的行事风格,尤其注重探索他与地方政府及地方组织的交往互动,以及如何推动海关参与地方性事务,扩展了海关的权力领域。安格联被北洋政府免职之后,梅乐和抓住了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可能性的历史时机。他借助私人关系、报刊舆论、海关华员组织等手段,将总税务司职位之争从以往各列强之间的“国际纷争”转变为国民政府内部高层的“派系纷争”,最终击败易纨士,登上海关总税务司的高位。
第二,系统研究了梅乐和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之后,推动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的诸项举措。在制度层面,考察梅乐和上任后,对海关制度的变革,包括增减海关部门机构、变革人事制度、变更税款保管权与债赔偿还制度、调整报关行制度与引水制度、完善海关缉私体制,等等。同时,在此过程中,梅乐和与国民政府之间也有分歧与协作。梅乐和还多次努力推动中港关务协定的谈判,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并不明显。在文化层面,探究梅乐和为重塑海关形象,书写海关历史,使海关赢得社会认同,进而获得政治认同,提升海关的政治资本与权力砝码,在构建新的“海关文化”方面的种种行动与举措。
第三,探讨了梅乐和如何采取多种手段与方法维持海关的完整性,并进行战时海关的维护。梅乐和在处理津海关事件、东北海关事件,日本侵夺津、秦海关税款事件、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事件等的过程中,努力周旋于各种国内外势力之间,暂时维持了全国海关表面上的“完整性”。而两广事变、福建事变对海关造成的冲击,也令他焦头烂额。正是在各种势力之间,作为海关总税务司的梅乐和努力维持各方在中国海关的利益平衡。维护战时海关,梅乐和既要处理沦陷区海关的人事任免问题,又要在日本政府与国民政府之间进行的利益抉择。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梅乐和欲重新担任国民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被拒绝之后,结束了在中国海关的五十多年生涯。
第四,分析梅乐和在海关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海关转型的舞台机制,评价梅乐和对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的贡献。通过梳理梅乐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或多重角色,考察梅乐和对其自身角色的认同度和角色扮演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探索梅乐和角色演变与时局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与海关转型阶段性的契合度问题,挖掘梅乐和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在梅乐和推动海关转型举措研究的基础之上,辨明其扮演不同角色时期对海关转型方向的把控,探讨其利益出发点何在,从而客观评价他对海关转型的贡献。
(二)主要观点
第一,梅乐和在不同历史社会情境下扮演着参与者、夺权者、改革者、斡旋者与博弈者等多重角色。他作为地方税务司,不仅负责海关业务,还积极交好地方政府,参与处理地方性事务,是海关事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当中国政治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他乘机借重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政府派”之力,登上总税务司的高位,实现了一个“夺权者”的目的。而担任总税务司之后,梅乐和吸取安格联被罢免的教训,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海关政策,主动变革海关制度,扮演了“改革者”的角色。然而,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试图打破固有的海关国际权力格局,严重威胁着海关的“完整性”。梅乐和奔走于各方之间,调和矛盾与冲突,尽力维护海关“完整性”,以“斡旋者”的面目出现。抗战时期,日本试图侵夺中国海关税款,控制中国海关行政。这关涉中国海关的生死存亡,以及梅乐和的切身利益,他竭力周旋于英、日、国民政府与汪伪政权等各方之间,扮演“博弈者”的角色。
第二,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的最终方向是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废除,海关“国际性”角色的消解,但这个时期的海关转型方式是“渐进式”的,这既有国民政府自身的因素,也有总税务司梅乐和的因素。国民政府对于海关转型持一种相对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既希望顺应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独立掌控海关主权,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外籍税务司制度管理海关的高效率,获得更多财政利益。这决定了国民政府推动下的海关转型是“渐进式”的。而梅乐和对海关转型的方向,也有矛盾之处。尽管梅乐和积极推动海关制度的变革,包括海关机构的调整、人事制度的改革、海关缉私制度的完善,等等。但他仍然希望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至少是转型的速度慢一点,于是他试图重塑海关形象,书写海关历史,梦想回到赫德时代,延续总税务司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国民政府与梅乐和对海关转型认知的一致性,也决定了这一时期海关权力并非像以往学者所认为的一样持续萎缩,而是有所谓的“消”与“长”。梅乐和也并不完全认同自己是“国民政府”的雇员,而更认同自己是“中国政府”的雇员,这导致他战时滞留沦陷区,持续观望,最终被国民政府“抛弃”。
第三,通过构建“倒三角”理论结构,解释梅乐和角色的多重性与海关转型的复杂性问题。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影响海关权力变动与海关转型方向的多种因素,包括属于内部因素的国民政府、列强与海关,属于外部因素的民族主义运动、现代国家建设与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等,并仔细分析某一特定历史情景下,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而构建合理的“倒三角”结构。而“倒三角”结构的最终消解,要到中国完全实行海关自主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最终实现海关转型的终结。
中国近代海关如同一艘巨轮,而总税务司是这艘巨轮的船长,把控着“海关”的航向,努力避开激流与险滩。然而,国民政府时期这艘巨轮最终驶向何方,作为船长的梅乐和心中的航向可能正是海关转型的方向。但是,无论如何行驶,海关这艘巨轮终将靠岸,而作为外籍船长的他也终将离开。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近几十年来,学界从不同视角出发,出现了许多以近代海关人物为中心的研究进路,大大地拓展和加深了我们对近代海关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学界研究海关人物也形成了几种相对固化的模式,比如,“帝国主义侵略模式”将海关洋员定位成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与“帮凶”;“现代化理论模式”认为海关洋员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先驱”;“中西文化交流模式”指出海关洋员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本课题则试图借助社会学角色扮演理论与政治学权力变动理论,跳出现有几种模式的窠臼,深入探究梅乐和在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中的具体贡献与角色转变,进而多维度呈现其与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的复杂关系。
本课题在史料运用方面,充分使用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各地档案馆所藏海关档案资料,尤其是全面运用目前国内学界较少使用的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所藏《梅乐和档案》、以及英、美、日外交档案,结合报纸期刊史料,相互参证,对比研究,大大拓展和丰富了海关史研究的文献资料。
(二)应用价值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工作者”,他们既代表着社会交叉,昭示文化演进的趋势,又容易因不同文化的冲突而身处“既是”又“不是”的两难境地。本课题研究梅乐和在华的生活经历,以及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可以给越来越多跨文化生存的全球人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同时,目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国家转型期,无论是政府机构,抑或企业机关都面临着改革如何深入的复杂难题,针对执掌中国近代海关的总税务司梅乐和的研究,考察其推动近代中国海关转型的策略与机制,所得经验教训,或可为当今决策者提供某种镜鉴,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项目负责人简介
杨换宇,河南兰考人。201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共党史。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共党史专题研究》等课程。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同时,两次荣获江西省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获2019年江西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编辑:洪冰)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梅乐和与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批准号:16CZS047
所在学科:中国历史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杨换宇(南昌大学)
进行时间:2016.07—2021.08
最终成果:《梅乐和与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研究》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逐渐成为近代史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基本队伍不断形成、扩展和迅速壮大,建立了若干研究机构;海关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出版与数字化进程大大加快;研究领域不断拓展,问题探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梅乐和(Frederick William Maze)在中国近代海关工作历时五十余年,经历了近代海关的许多重要变革,是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尤其是在担任国民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时期,他积极改革海关组织机构,极力促成海关人事制度变革,努力推动中英关务协定谈判,尽力与各方斡旋试图保全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完整性”,在近代海关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主要内容
第一,考察梅乐和的成长历程,探索其从税务司到总税务司的蜕变之路。1871年7月2日,梅乐和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就读于都柏林的卫斯理学院(Wesley College)。1891年12月,梅乐和被其舅舅中国近代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赫德招募进入中国海关,开始了在中国海关长达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成果主要梳理了梅乐和自进入中国海关至担任粤海关、津海关、江汉关、江海关等重要海关税务司的成长历程,考察其如何培养与提高自身处理海关事务的能力,并且如何形成个人独特的行事风格,尤其注重探索他与地方政府及地方组织的交往互动,以及如何推动海关参与地方性事务,扩展了海关的权力领域。安格联被北洋政府免职之后,梅乐和抓住了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可能性的历史时机。他借助私人关系、报刊舆论、海关华员组织等手段,将总税务司职位之争从以往各列强之间的“国际纷争”转变为国民政府内部高层的“派系纷争”,最终击败易纨士,登上海关总税务司的高位。
第二,系统研究了梅乐和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之后,推动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的诸项举措。在制度层面,考察梅乐和上任后,对海关制度的变革,包括增减海关部门机构、变革人事制度、变更税款保管权与债赔偿还制度、调整报关行制度与引水制度、完善海关缉私体制,等等。同时,在此过程中,梅乐和与国民政府之间也有分歧与协作。梅乐和还多次努力推动中港关务协定的谈判,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并不明显。在文化层面,探究梅乐和为重塑海关形象,书写海关历史,使海关赢得社会认同,进而获得政治认同,提升海关的政治资本与权力砝码,在构建新的“海关文化”方面的种种行动与举措。
第三,探讨了梅乐和如何采取多种手段与方法维持海关的完整性,并进行战时海关的维护。梅乐和在处理津海关事件、东北海关事件,日本侵夺津、秦海关税款事件、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事件等的过程中,努力周旋于各种国内外势力之间,暂时维持了全国海关表面上的“完整性”。而两广事变、福建事变对海关造成的冲击,也令他焦头烂额。正是在各种势力之间,作为海关总税务司的梅乐和努力维持各方在中国海关的利益平衡。维护战时海关,梅乐和既要处理沦陷区海关的人事任免问题,又要在日本政府与国民政府之间进行的利益抉择。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梅乐和欲重新担任国民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被拒绝之后,结束了在中国海关的五十多年生涯。
第四,分析梅乐和在海关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海关转型的舞台机制,评价梅乐和对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的贡献。通过梳理梅乐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或多重角色,考察梅乐和对其自身角色的认同度和角色扮演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探索梅乐和角色演变与时局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与海关转型阶段性的契合度问题,挖掘梅乐和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在梅乐和推动海关转型举措研究的基础之上,辨明其扮演不同角色时期对海关转型方向的把控,探讨其利益出发点何在,从而客观评价他对海关转型的贡献。
(二)主要观点
第一,梅乐和在不同历史社会情境下扮演着参与者、夺权者、改革者、斡旋者与博弈者等多重角色。他作为地方税务司,不仅负责海关业务,还积极交好地方政府,参与处理地方性事务,是海关事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当中国政治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他乘机借重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政府派”之力,登上总税务司的高位,实现了一个“夺权者”的目的。而担任总税务司之后,梅乐和吸取安格联被罢免的教训,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海关政策,主动变革海关制度,扮演了“改革者”的角色。然而,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试图打破固有的海关国际权力格局,严重威胁着海关的“完整性”。梅乐和奔走于各方之间,调和矛盾与冲突,尽力维护海关“完整性”,以“斡旋者”的面目出现。抗战时期,日本试图侵夺中国海关税款,控制中国海关行政。这关涉中国海关的生死存亡,以及梅乐和的切身利益,他竭力周旋于英、日、国民政府与汪伪政权等各方之间,扮演“博弈者”的角色。
第二,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的最终方向是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废除,海关“国际性”角色的消解,但这个时期的海关转型方式是“渐进式”的,这既有国民政府自身的因素,也有总税务司梅乐和的因素。国民政府对于海关转型持一种相对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既希望顺应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独立掌控海关主权,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外籍税务司制度管理海关的高效率,获得更多财政利益。这决定了国民政府推动下的海关转型是“渐进式”的。而梅乐和对海关转型的方向,也有矛盾之处。尽管梅乐和积极推动海关制度的变革,包括海关机构的调整、人事制度的改革、海关缉私制度的完善,等等。但他仍然希望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至少是转型的速度慢一点,于是他试图重塑海关形象,书写海关历史,梦想回到赫德时代,延续总税务司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国民政府与梅乐和对海关转型认知的一致性,也决定了这一时期海关权力并非像以往学者所认为的一样持续萎缩,而是有所谓的“消”与“长”。梅乐和也并不完全认同自己是“国民政府”的雇员,而更认同自己是“中国政府”的雇员,这导致他战时滞留沦陷区,持续观望,最终被国民政府“抛弃”。
第三,通过构建“倒三角”理论结构,解释梅乐和角色的多重性与海关转型的复杂性问题。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影响海关权力变动与海关转型方向的多种因素,包括属于内部因素的国民政府、列强与海关,属于外部因素的民族主义运动、现代国家建设与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等,并仔细分析某一特定历史情景下,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而构建合理的“倒三角”结构。而“倒三角”结构的最终消解,要到中国完全实行海关自主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最终实现海关转型的终结。
中国近代海关如同一艘巨轮,而总税务司是这艘巨轮的船长,把控着“海关”的航向,努力避开激流与险滩。然而,国民政府时期这艘巨轮最终驶向何方,作为船长的梅乐和心中的航向可能正是海关转型的方向。但是,无论如何行驶,海关这艘巨轮终将靠岸,而作为外籍船长的他也终将离开。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近几十年来,学界从不同视角出发,出现了许多以近代海关人物为中心的研究进路,大大地拓展和加深了我们对近代海关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学界研究海关人物也形成了几种相对固化的模式,比如,“帝国主义侵略模式”将海关洋员定位成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与“帮凶”;“现代化理论模式”认为海关洋员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先驱”;“中西文化交流模式”指出海关洋员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本课题则试图借助社会学角色扮演理论与政治学权力变动理论,跳出现有几种模式的窠臼,深入探究梅乐和在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中的具体贡献与角色转变,进而多维度呈现其与国民政府时期海关转型的复杂关系。
本课题在史料运用方面,充分使用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各地档案馆所藏海关档案资料,尤其是全面运用目前国内学界较少使用的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所藏《梅乐和档案》、以及英、美、日外交档案,结合报纸期刊史料,相互参证,对比研究,大大拓展和丰富了海关史研究的文献资料。
(二)应用价值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工作者”,他们既代表着社会交叉,昭示文化演进的趋势,又容易因不同文化的冲突而身处“既是”又“不是”的两难境地。本课题研究梅乐和在华的生活经历,以及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可以给越来越多跨文化生存的全球人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同时,目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国家转型期,无论是政府机构,抑或企业机关都面临着改革如何深入的复杂难题,针对执掌中国近代海关的总税务司梅乐和的研究,考察其推动近代中国海关转型的策略与机制,所得经验教训,或可为当今决策者提供某种镜鉴,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项目负责人简介
杨换宇,河南兰考人。201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共党史。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共党史专题研究》等课程。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同时,两次荣获江西省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获2019年江西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