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研究”获结项优秀

来源:社科规划办  发布日期:2024-02-19 17:02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批 准 号:22CKS027

       所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严文波,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进行时间:2022.8-2023.12

       最终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研究》(29万字,专著)

       阶段性成果(论文):

       1.《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系列论文,(分别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整版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2日成果推介版),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推介。

       2.《论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一致性》(一作),刊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独撰),刊于《当代江西》2023年第1期,被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推介。

       4.《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四个自信”》(一作),刊于《人民网-理论频道》2022年11月15日,被中国新闻网、中国台湾网、新华报业网、中青在线、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推介。

       5.《坚持以系统观念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独撰),刊于《人民网-理论频道》2023年3月16日,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全国总工会网、网易网、新浪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推介。

       6.《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用好用活调查研究“传家宝”》(独撰),刊于《人民网-理论频道》2023年6月19日,被共产党员网、腾讯网、搜狐网、网易网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推介。

       7.《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一作),刊于《江西日报》2023年6月19日学与思版,被中工网、中国理论网、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推介。

       8.《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独撰),刊于《江西日报》2023年11月6日学与思版,被学习强国、江西新闻网、江西师范大学官网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推介。

       9.《深刻把握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大意义》(独撰),刊于《江西日报》2023年2月13日学与思版,被中工网、搜狐网、江西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推介。

       10.《牢记“三个务必”,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绚丽华章》(独撰),刊于《中国网》2023年1月5日,被江西师范大学官网全文转载、推介。

       11.《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一作),刊于《老区建设》2022年第17期。

       12.《“三个务必”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一作),刊于《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23年第8期。

       二、研究背景

       现代化是标识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活动的核心概念,即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现代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因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摆脱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规律,中国亦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历时性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代表人物有顾海良、齐卫平、张占斌、辛鸣、韩喜平等;二是从共时性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本质进行了专题研究,代表人物有唐爱军、辛向阳、艾四林、陈金龙、秦宣、王立胜等;三是从超越性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进行了整体研究,代表人物有曲青山、刘同舫、颜晓峰、姜辉、马丁·雅克等。

       既有研究通过不同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以“现代化”作为现实坐标,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发展、内涵、特征、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但不少研究从政策解读角度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界定,基于学术研究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全面系统的内涵解析和理论构建成果较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优势特征的研究较多,而对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注不够。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依据,依循从考察发展历程到概括科学内涵再到关照现实意义和回应未来走向的思维路向,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实践遵循与文化土壤,从五大“中国特色”、九大“本质要求”和三大“内在规律”等结构性分析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并进一步从价值意蕴和未来进路上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意蕴进行审视和思考,从而更加坚定自觉地担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三、主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历史偶然,而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历史主动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规律的生动诠释,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建构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按照“逻辑揭示—理论阐释—价值凝练—实践解答”的方式层层推进,旨在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逻辑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机理和价值意蕴,为新时代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价值坐标和实践向导。本课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生成”、“何以规定”、“为何正确”以及“如何走下去”等四个问题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何以生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依据

       本课题遵循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自觉,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四者有机统一的整体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路径、出场方式、出场形态、出场语境等作出系统回答,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出场”、“如何出场”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本课题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近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孕育、生成的,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轫之始与历史必然性;从理论渊源、理论借鉴、理论核心等方面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图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真理性与合规律性;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探索实践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逻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客观性与合逻辑性;从文化维度探讨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逻辑精髓,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与合价值性。

       2.何以规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重要依据,坚持运用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法,从本质属性的深度和历史经验的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什么”、“何以是”作出多维度分析和回答,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意涵。中国特色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态面貌,本质要求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内在规律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属性。从五大“中国特色”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人类现代文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从九大“本质要求”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规定性,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制度、主体、文明、世界等维度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从三大“内在规律”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规律,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

       3.为何正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指导,在中国和世界、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分析中,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立场、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空间等层次抽象并提炼出其蕴含的人民性、进步性、民族性、世界性等价值意蕴,阐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道路的价值哲学基础,揭示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价值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不断丰富共同富裕的内涵,彰显进步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民族性,它从理论和现实等层面正视并回答了“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中国梦提供了正确航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世界性,它在把握历史规律和世界大势基础上进行文明创造,彰显出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世界性追求、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焕发生机活力的世界性贡献、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性担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寻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方法论指引。

       4.如何走下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指向

       本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从“两个大局”的时代方位出发,科学阐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未来性展开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以及全过程,这是居于引领地位的首要问题。进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为民造福、谋福于民、增进民生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价值驱动;必须坚持以正确思想路线和系统的思维方法为指导,做到政治导向性和科学性的结合;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完善的制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历史新台阶,最终实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跨越新发展。

       四、重要观点

       本课题提出了以下具有较大创新性的理论观点: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文化出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突破西方模式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独特道路,是因为其内含鲜明的文化逻辑。中华五千年文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和底蕴,党的奋斗历史构筑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承载着的文化理想追求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引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程。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敞开并日益彰显其新文明的意义和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走向和人类文明形态发生历史性变革。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深刻的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破除重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开创出来的。这条道路蕴含着极富哲学特质的辩证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是独具中国“特殊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又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拓进取、主动为之的现代化道路;既有着光明未来,又需要在不断斗争中实现的现代化道路。正确把握和认识这些内在规律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出双重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对于中国而言,它让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走上了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通途。对于世界而言,它证伪了只有西方模式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展现出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的新境界,引领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寻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方法论指引。

       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光明的未来前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民造福,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坚持以系统观念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让世界再次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五、研究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系统性研究。本课题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主要线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获得了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现实基点,有助于弥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人本”与“科学”路径的对立,实现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2.有利于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本课题从纵向宏观历史视角与横向国际比较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系统研究,既有助于该问题由零碎研究走向整体研究,又有助于拓展其研究范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学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3.有利于新时代“走好自己的路”。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化和当代发展研究,是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出场逻辑的关键所在,也是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重大成就、积累宝贵经验、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任务,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规律、抓住历史机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4.有利于更好回应时代之问。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研究,有助于昭示人们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每个国家都应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以从理论上动摇西方经验支撑的现代化道路,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的必然性,为推动世界现代化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六、作者简介

       严文波,男,江西鄱阳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党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入选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共青团中央全国“青马工程”理论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江西省委办公厅信息决策咨询专家、江西省首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江西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江西省青年讲师团成员、江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马宣讲团”(江西师范大学)负责人、全省优秀红色宣讲员;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项、省级重点(一般)项目1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研究》专著2部、主编(参编)8部;在《人民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红旗文稿》《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及主流媒体,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荣誉10余项。

(编辑:洪冰)

版权所有: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赣ICP备06007514号 赣ICP备1007824号-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  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