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党史·党建)推介

来源:智库建设与成果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4-02-27 16:02   

《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1949—1959年)》

       江西财经大学刘晓泉教授撰写的论文《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1949—1959年)》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4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指出1949—1959年是新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探索的奠基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0年为统一中央财权的奠基阶段,1951—1957年为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阶段,1958年下放财权,1959年适度收回财权。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探索历程以集中统一为主要特征,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围绕寻求“中央统一领导”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之间的平衡点而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总体呈现 “集中—放权—集中”的基本轨迹。这一探索历程,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提供了基本经验和启示。如:立足国情、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重点任务需求是处理好央地财政关系的基本遵循,巩固中央统一领导、发挥“两个积极性”、探寻央地财政责权划分的最佳平衡点是处理好央地财政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关键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创造是保证央地财政关系构建科学性的思想源泉。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首次对新中国1949-1959年央地财政关系进行专题研究,并从探索的历程、特征、经验三方面进行探讨,对其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弥补了1949-1959年央地财政关系史研究的不足,丰富和拓展了党的财政经济史研究。

       社会价值:该成果通过1949-1959年央地财政关系的历史考察,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迪。1949-1959年央地财政关系演进留下的经验、教训,为当前我国央地财政关系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历史演进及经验研究》(20BDJ059)阶段性成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全文转载,被下载近千次。以该成果为基础主持申报、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史资料整理与研究》(22&ZD023)。该成果学术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史学编辑部编纂的《2022年历史学研究发展报告》作为典型成果予以介绍,被《团结报》发表的《2022年中共党史研究热点回顾》予以介绍,核心观点被《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年第2期发表的《全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财税治理与财税制度变迁》作为代表性成果予以摘录。该成果还受邀参加全国第三届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

       作者简介

       刘晓泉,男,江西遂川人,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赣鄱俊才支持计划文化领军人才,江西省十大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委。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理事、江西省现代中国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省教改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9项,出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研究》《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例》等专著4部,在《光明日报》《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近20项。

(编辑:洪冰)

版权所有: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赣ICP备06007514号 赣ICP备1007824号-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  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