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哲学宗教)推介

来源:智库建设与成果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4-03-07 10:03   

《大数据哲学——大数据技术革命的哲学问题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所著《大数据哲学——大数据技术革命的哲学问题研究》一书,2022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全面建构了以大数据为对象、以大数据革命为背景的大数据哲学研究纲领,建立了大数据哲学的研究体系,对大数据本体论、大数据认识论、大数据方法论、大数据伦理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该成果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从作为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走向了主体地位,即数据被赋予了世界本体的意义,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数据世界。数据成了科学认识的基础,而通过数据挖掘从海量数据中寻找蕴藏其中的数据规律,并利用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解释过去、预测未来,从而用新的数据规律补充传统的因果规律。大数据给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提出了新问题,也带来了新挑战。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数据化的整体思维,它通过“更多”(全体优于部分)、“更杂”(杂多优于单一)、“更好”(相关优于因果)等思维理念,使思维方式从还原性思维走向了整体性思维,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同时,大数据带来了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伦理与责任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数据权益、数据隐私和人性自由等三个重要问题。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站在大数据革命的浪潮前沿,在大数据技术革命与哲学研究之间进行同步交叉、动态研究,紧跟技术革命的脚步进行哲学总结和提炼,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观等各个视角对大数据革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奠定了大数据哲学学科体系,丰富和完善了科技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的时代内容。

       社会价值:该成果对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哲学理解和解释,为大众理解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革命奠定了哲学基础,有助于打消大众对大数据的疑虑,并及时理解大数据技术及其带来的技术革命;全面分析了大数据给人类的认知、方法、伦理、社会、未来等全方位的挑战,又从哲学上回应了大数据革命的伟大意义,有助于大数据技术和产业的未来发展;为大数据技术与大数据革命找到了合理的时代定位,有助于大数据技术工作者理解大数据在技术之外的哲学、伦理、社会意义,从而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研发大数据。

       成果社会反响

       该著作是黄欣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AZX006)最终成果之一,从50万字的结题报告中精选30万字而形成,上市发行 4000册,并与党的二十大相关文献一起被人民出版社重点推荐。成果中各章节内容已经在权威和CSSCI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当代社会科学》(英文版)等全文或部分转载16篇,收入《中国知网学术精要》12篇,并颁发荣誉证书。全部论文被下载4万余次,被引用1000余次,已成为我国大数据哲学的奠基性文献,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黄欣荣,清华大学哲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点导师组长,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哲学、智能哲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复杂性科学方法研究》《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研究》2项以及重点课题《大数据技术革命的哲学问题研究》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3项。出版《大数据哲学》《复杂性科学与哲学》《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研究》《复杂性科学方法及其应用》《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等学术专著6部,《全球数据冲击》《四千年科学史》译著2部。在《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科学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30余篇,论文被引用3300余次。曾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校级年度“科研十强”等荣誉称号。

朱熹仁论的观念结构及其演变历程》

       由南昌大学张新国教授撰写的论文《朱熹仁论的观念结构及其演变历程》发表在《哲学研究》2022年第10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朱熹仁论的观念结构呈现为:心之德与爱之理是仁的一体两面,心之德主要说的是人的道德实践的必要义,爱之理主要说明的是人的伦理行动的法则义。在他看来,心有人心与天地之心两重意涵,理也有人的理性以及自然道理两重意涵,天地之心与自然道理是人心与人的理性的存在基础。从更广的视域看,他实质上还将仁阐释为社会伦常与天地自然秩序性的根源。历史地看,朱熹仁论呈现为一个逐步展开的逻辑进程,他早期较为注重从天地流行的内在机理来解释仁,将理学从天理释仁与宇宙存有、运化的深层机制关联起来。朱熹中期很长一段时间注重从万物生生之天地之心上诠释仁,即以宇宙固有的特性来论仁,其意义在于振奋道德主体践行自然美德。相比较地,朱熹晚期从天地演化的流行过程中把握和阐释仁,道的色彩与人的色彩被整合为自然宇宙一体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合了必然、当然与自然,也统合了主体、本体与实体,表征出在伦常的生活世界中彰显普遍性的道德价值的思想。这不仅展示了朱熹仁论臻于化境,同时也显示出理学形而上学发展的新动向。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以守正创新为总的方法论指引,在新文科建设整体语境中,实质性地推进宋明理学优秀哲学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该成果首次系统性阐释了朱熹仁论的观念结构及其演变历程这一既关乎宋明理学同时也是整个儒学史的核心课题。

       社会价值:一是推进具有江西底色、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江西省“古色”即宋明理学研究,夯实学术基础,助力江西社会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在新文科建设教育使命指引下,更好发挥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培根铸魂”的基础性作用,活化和延展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现代价值,让中华传统美德以符合现代表达形式的样态参与塑造新时代新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去;三是从全球视野来看,包含中国大陆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哲学研究与阐释,可以为世界文明演进提供不可替代的理论和精神元素。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发表在国家一级权威学术期刊,是具有标志性和较大显示度的学术研究成果,成果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3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作者简介

       张新国,九三学社社员,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称号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外审专家,江西省赣江青年学者、井冈青年学者,江西省“双千计划”青年领军人才,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江西省朱子学研究会、江西省白鹿洞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永嘉朱子学研究”(18CZX033)等课题,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编辑:洪冰)

版权所有: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赣ICP备06007514号 赣ICP备1007824号-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  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