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社联工作创新案例(第五期)

来源:学会工作与组织联络处  发布日期:2024-03-13 14:03   

       2023年,全省社联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涌现出许多鲜活的改革创新典型经验。为总结实践经验和工作成效,激励引导各级社联更加积极主动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我会经公开征集、集中评审和会议审定,遴选出2023年全省社联工作创新案例12项。我会分五期阐释他们在思想政治引领、应用对策研究、理论宣传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平台阵地建设等工作中运用的创新性工作思路,采取的创新性工作措施和取得的创新性工作成效。

创新社科学术交流平台的做法与启示

       社科学术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学术创新的条件和动力,更是提升社科界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和平台。吉安市社联敢于突破创新、攻坚克难,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利用本土社科研究机构力量,在调动全市社科工作者研究积极性的同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的关注和参与,搭建起极具吉安特色的学术品牌,传播吉安好声音,树立吉安好形象,进一步提升了吉安对外影响力。

       2023年,吉安市社联策划并承办首届庐陵文化传承发展论坛暨欧阳修学术研讨会,此次论坛云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共同探寻庐陵文化创新发展之路,共同研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之问,并首次对“庐陵文化廉政思想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意义非凡;与湖南省湘潭市社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举办“弘扬井冈山精神”学术年会活动,首届会议即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超150人参会,打响井冈山精神学术品牌。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吉安市社联积极推进课题管理改革,采取“领导点题、社科领题、专家答题”的模式,在借力引导社科研究方向上下功夫、在积极主动与兄弟部门合作上下功夫、在面向全国引入专家资源上下功夫,激荡起吉安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江春水”。


“百姓屋场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吉安市遂川县社联以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为宗旨,坚持宣讲对象大众化、宣讲队伍本土化、宣讲内容菜单化、宣讲形式多样化、宣讲地点便民化的“五化”原则,打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百姓屋场会”基层理论宣讲平台,形成了传党音、听民情、优服务、促发展的生动格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

       宣讲对象大众化。“百姓屋场会”始终面向最基层,坚持“横到边”(延伸到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网络),“纵到底”(从各级领导干部拓展到社区居民、村镇农民、广大网民),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累计宣讲600余场,受众达4万人次。宣讲队伍本土化。精心组建覆盖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的宣传宣讲师资库,建立宣讲队358支,现有师资440余人,形成“专家学者讲理论、领导干部讲政策、基层群众讲故事、文艺团队演节目”的多层次宣讲模式。宣讲内容菜单化。坚持以“需求采集”为基础,推出“百姓点单”模式,找准群众需求定主题,再配套队伍整合资源,相继孵化“茶乡夜话”“板凳家访”等一批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的宣讲品牌。宣讲形式多样化。以专题式宣讲、直观式宣讲、表演式宣讲和上门式宣讲相结合,和群众面对面把理论讲透、心贴心把政策说清、实打实把办法留下。宣讲地点便民化。文明实践所(站)、阳光家园、屋场庭院、文化礼堂、田间地头、圩镇茶馆等都成为了宣讲阵地,把阵地建在群众身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永新县探索创新非遗文化传承转化新机制

       吉安市永新县社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持续探索非遗文化传承转化新机制,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挖掘非遗价值,注重收集原始资料,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申报。截至目前,累计整理非遗信息300余条、文字资料100余万字,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开展非遗培训24期,传承人数达300余人,切实提升了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发展成果。

       完善机制,健全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非遗传承人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针对性出台考核办法,打破非遗传承人“终身制”,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结合永新红色资源、生态优势和群众需求,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将非遗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形式,做活非遗传承保护机制。活化非遗传播路径,借助非遗传承人口述、专家点评指导、民间文化典籍记载等方式完成非遗文化作品,实现非遗文化可追可塑、可看可及。创新非遗手工艺,通过“非遗+文创”和“非遗+跨界延伸”,找到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打造集教育、休闲体验、美食、文创为一体的多元立体式非遗产业链,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要素保障,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格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逐步探索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实现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将非遗培训纳入全县“双减”实施方案,选聘培养一批非遗传承教师,在县域高中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开设非遗课程、搭建研学平台等,形成“校内校本课程、校外研学实践”互通联动的非遗传承教育体系,构建起具有显著特色的非遗传承模式。

(编辑:熊文瑾)

版权所有: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赣ICP备06007514号 赣ICP备1007824号-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  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