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应用经济)推介(上)

来源:智库建设与成果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4-04-15 11:04   

《中国贫困治理经验总结:扶贫政策能够实现有效增收吗?》

       由江西财经大学罗良清教授撰写的论文《中国贫困治理经验总结:扶贫政策能够实现有效增收吗?》发表在《管理世界》2022年第2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利用建档立卡脱贫户的实际调查数据,以 Copula 熵作为衡量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结构关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扶贫政策决策树,用以评价单项扶贫政策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决策树划分不同的政策组合,根据两类收入的水平差异,评价扶贫政策组合的增收效果,并针对中国减贫工作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由贫困治理向贫困防治转变的新局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该成果的主要观点是:(1)不同扶贫政策组合所划分的家庭收入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兜底保障、就业扶贫和扶贫小额信贷是增收效果最为显著的三项政策。(3)对于家中有劳动力的极端贫困家庭,兜底保障与就业扶贫的政策组合更能发挥出稳定的增收效应;对于不需依靠兜底保障类政策的一般贫困家庭,产业扶贫政策的增收效果更为显著。(4)成果认为有必要对不同贫困群体采用针对性的扶贫政策组合,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该成果的创新之处:一是突破了扶贫政策评价仅从独立政策效果出发的局限性,研究了扶贫政策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模式,丰富了扶贫政策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二是讨论了不同政策组合的减贫效果及其适用情况,有助于推进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成果转化。三是构建了基于 Copula 熵的决策树用于扶贫政策效果评价,在以数据驱动的算法模型用于政策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1)打破了传统的以数学模型为主导的研究范式,为扶贫政策效果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扩充了扶贫政策效果评价的研究手段。(2)突出了不同政策组合的增收效果,为扶贫政策的优化和精准施策提供了理论支撑。(3)强调了针对不同群体采用针对性帮扶政策组合的必要性,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分配格局和实现可持续的减贫增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价值:(1)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的政策实施提供了经验证据。(2)为政府乡村振兴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信息与量化依据。(3)为政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提供智力支持。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发表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全文转载,被下载6425次,引用22次。作者根据成果内容及实地调研情况,撰写刊发于《江财智库专报》的研究报告获时任江西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与高度评价。作者主持完成国务院及各省区扶贫办委托的贫困退出评估检查项目20余项,累计对全国10个省区的 324 个贫困县进行了评估。目前,正在承担国家乡村振兴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项目,先后负责贵州、安徽、湖北省的评估工作。研究成果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原四川省扶贫开发局)、江西省乡村振兴局(原江西省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相关工作受到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湘西自治州政府等地方政府书面感谢。

       作者简介

       罗良清,1963年8月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科带头人,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首席教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金牌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文社科类领军人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新时代赣鄱先锋“突出贡献好榜样”等荣誉称号,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统计学科组评审专家等社会团体职务。

       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核算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先后在《管理世界》《统计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著作《非市场服务测度与绩效评价研究》2019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完成各类省部级课题及国际国内横向合作课题30余项。完成多项国家乡村振兴局第三方核查项目,积极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学术成果分获全国统计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1项,“江西省理论成果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绿色长江经济带:流域协调与共建共享》

       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李志萌研究员所著《绿色长江经济带:流域协调与共建共享》一书,2022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以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政策协调机制为研究视角,系统梳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总结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演进历程。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从国家、省际和省域三个层面总结了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方面的政策探索,从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规制作用等政策机制,构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政策机制理论框架体系。

       该成果提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树立共同体理念。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需要在统一规划流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沿线区域之间有效协作、合作共赢,构建生态、经济和社会共同体。二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系统的政策干预。需要形成提供导向、激励、约束和规制作用的系列综合政策制度,促进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各省市从“谋一域”到“谋全局”,从“被动地”到“主动地”转化,增强政策机制的适宜性和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长江经济带先进生产力,加大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绿色城镇化与产业绿色化,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等政策机制,以政策机制集成形成合力。四是要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以共建共享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动力支撑。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就跨区域(流域)生态合作基础、合作主体、合作方式和生态环保协调机制开展研究。研究分析了绿色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生态环保一体化理论、生态合作主体利益关系、生态环保区域协调关系。构建了比较系统的生态环保一体化政策机制体系,统筹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城乡协同保护治理和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现代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发展提供补充和贡献。

       社会价值: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困境、创新重点和难点,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修复、产业集聚协调、绿色金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脱贫与共建共享等方面,提出协同共建的政策机制及其实现路径,对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和供决策参考作用。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绿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最终成果,获“优秀”结项。成果中相关内容形成的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生态环境保护》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和社会科学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刊发多篇相关文章和学术观点。多篇研究报告和典型调查,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并作为江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向全省全国推介。

       作者简介

       李志萌,女,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长、二级研究员,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担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农业经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江西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论著6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农村经济》《生态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转摘,多篇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和省部级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规模化经营行为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廖文梅教授所著《南方集体林区林业规模化经营行为研究》一书,2021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按“政策-行为-效果”的主线来探索农户林业规模经营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及行为效果。首先,在回顾林业规模经营现状及存在的困境、梳理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科学测算了南方林区农户经营的适度规模;其次,首次将林地规模化经营分化“基于流转视角下的林地规模经营”和“基于服务视角下的林业规模经营”两种类型,分别从林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两个角度构建规模化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探寻规模服务需求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背离“只想不做”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从投入产出效率维度来测度林业规模化经营的行为效果。基于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依据相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机制设计。该成果的创新之处是首次将林地规模化经营分化为“基于流转视角下的土地规模经营”和“基于服务视角下的服务规模经营”两种类型,分别从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两个角度构建规模化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行为效果。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结合了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系统学的知识,对区域资源、林业产业与农户行为进行了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突破了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很好地实现学科交叉,在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全面分析林业规模化经营问题。针对南方集体林区较好地回答了林地规模多大才为适度以及林业规模经营模式的选择等关键科学问题。

       社会价值:该成果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系统研究,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小农户自身禀赋等差异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多元路径的衔接组合,带动小农户走向农业现代化。该成果可以较好地指导各级政府寻找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衔接的路径,实现林业经营的现代化和林区农民共同富裕。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是廖文梅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易费用、农户契约选择与林地规模经营模式研究:驱动力、效率与机制设计》(项目编号:71663029)阶段性成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需求行为、供给效率与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构研究:主体异质性、供需匹配机理与制度设计》(项目编号:71873060)最终成果。在完成本著作成果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提交研究报告3篇,先后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批示1次,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副省长的批示2次,多数批示得到相关政府部门落实,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该著作成果还产出包括13篇C刊和2篇SCI收录等期刊学术论文成果20 篇和多项育人成果。

       作者简介

       廖文梅,1978年8月生,教授、博士研究生,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林业科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研究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4次,获中共中央领导批示1次。获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神农”英才青年人选,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人选,江西省“双千计划”首批培养类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由江西财经大学陆宇海教授所著《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一书,2022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成果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是:(1)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中国最迫切的应对措施和国家层面大战略。国际上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环境安全的矛盾日益尖锐。新能源产业发展是目前解决中国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最迫切的应对措施,也是国家未来大战略。(2)消费侧内育发展模式是解决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困境的最佳模式。在不可能通过产业发展经典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突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困境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就必须从消费侧入手,内育市场,抓住第三次能源革命的时机,创新发展模式。(3)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效应可以统计测度。按照“新能源产业——能源产业——能源体系——国家经济社会——国际贸易治理”的影响传递逻辑链,新能源产业发展直接影响“能源产业、能源体系”,再向外传递,自然就会带来有关能源体系和整体能源产业的发展效应,进一步促进国家发展和国际贸易及合作治理水平等。

       该成果的创新之处:一是学术思想方面的创新,提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从消费侧入手,采用内育发展模式,才能真正促进供给侧的技术创新,达成供需的可持续动态均衡;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和动态投入产出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化测度和模拟新能源产业消费侧内育发展模式的耦合效应;三是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研究不仅包括产业发展模式及其效应的统计测度方法和模型,还考虑消费侧内育发展模式的内涵特征和约束条件,及其实施效果模拟等。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延展经典的EKC理论,揭示驱动因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和动态投入产出法,对42个行业进行分析;通过设置能源消费最小化和经济发展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以投入产出均衡、节能双控指标(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经济产出波动为三大约束条件,计算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幅度及其贡献;运用OP方法对公司TFP(全要素生产率)展开估测,进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异质性效应研究。

       社会价值:该成果认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效应方面,需要重点关注新能源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电量和能源供应保障,以及能源体系的节能减排等。在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上,双赢目标的达成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充分因地制宜,制订各个区域的方案,取得最佳的均衡方案。从产业层面,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从消费侧内育新能源产业的消费市场、消费主体和消费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经济和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最大推动力。

       成果社会反响

       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批示两个(其中主笔撰写的一篇获正国级领导批示),全国政协采用提案1篇,形成了系列研究论文10余篇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一区)、《统计与信息论坛》等期刊上。光明网理论版、经管领读、澎湃网、电子书365和先晓书院等20余家媒体对该成果进行了介绍推广。作者和部分主要参与人员获得了与本成果相关的省级及以上研究课题10余项,培养研究生及青年人才6人,获得相关奖励5项。

       作者简介

       陆宇海,1969年11月生,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致公党中央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教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资源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研究。在《统计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等杂志公开发表CSSCI及权威科研论文20篇,出版论著共4部,主持及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课题等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18项,荣获第二届江西省金牌教授(教学名师)、九江市“双百双千”人才等荣誉称号。

(编辑:洪冰)

版权所有: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赣ICP备06007514号 赣ICP备1007824号-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  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