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语言学)推介

来源:智库建设与成果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4-06-27 10:06   

《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的助动词重叠》

       由江西师范大学李小军教授所撰写的论文《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的助动词重叠》发表在《中国语文》2022年第6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贵州天柱县(竹林)酸汤话具有非常独特而系统的助动词重叠,重叠形式方面,单音节重叠为AA式,双音节重叠为AAB式;音变模式非常一致,首字除55调可变可不变之外,其他都变为35调。都表主观大量/增量,语义功能符合语言的像似性原则。竹林酸汤话助动词重叠背后,是目前所见汉语方言中最系统的动词重叠,能够重叠的动词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统:动作动词→非典型的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心理动词→关系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等,进而还扩展到形容词和介词。竹林酸汤话还有另一类表主观小量的动词重叠,这类动词重叠的模式、语法意义与共同语及其他方言基本相同,两套重叠系统奇妙地叠加在一起。当地苗语、侗语的助动词重叠是从酸汤话复制过去的,不过酸汤话与苗语、侗语混杂,当地居民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数种语码转换,在这种不断地语码转换过程中,还有可能共同推动这一语法现象的发展。

       成果的创新之处:(1)系统考察了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助动词重叠现象,探讨了重叠格式的句法语义功能。(2)助动词重叠、介词重叠现象目前只见于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该成果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不仅对酸汤话助动词重叠现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精细描写,更结合汉语史材料,探讨了酸汤话独特重叠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地域分布。(3)当地苗语、侗语也存在助动词重叠、介词重叠,该成果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探讨了原因,认为这属于语法复制现象,汉语充当的是模式语,但是也不排除共同创新的可能性。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一是助动词重叠目前未见于汉语共同语及其他方言,也不见于各民族语,因此竹林酸汤话这一语法现象具有十分特殊的学术价值。论文不仅探讨了助动词重叠的形式、音变模式及句法语义功能,还探讨了这一语法现象在酸汤话中的地理分布,对于推动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深入具有积极意义。二是论文从语言演变、语言接触视角探讨了酸汤话助动词重叠的成因及形成过程,进而对酸汤话助动词重叠现象的由来进行了合理、科学地解释,因此还具有普通语言学价值。

       社会价值:酸汤话属于湘方言,但分布的地域比较特殊,受到了西南官话很多影响,与苗语、侗语夹杂,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方言保护,有助于社会和谐,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成果社会反映

       该成果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官方微信公众号“今日语言学”2023年4月13日进行了推送。

       作者简介

       李小军,1974年4月生,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等。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与方言语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多项,代表作有《汉语语法化词库》《汉语语法化演变中的音变及音义互动关系》《“敢”的情态功能及其发展》等,曾获第四届江西省理论成果奖。

《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演变研究》

       由南昌工程学院孙淑娟教授所著《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演变研究》一书,2022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以概念场理论视角为切入点,以古汉语心理活动动词为关注点,以词汇系统和词义系统相结合为立足点,吸收句法学、方言学、心理学、认知语义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究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的演变规律。在主导词更替的过程上,主导词的更替一方面伴随着新旧成员义域的扩大与缩小和使用数量的增与减,另一方面又伴随着新旧成员用法的完备与萎缩。在主导义位演变的类型上,主导义位的演变有A-B-C-D……式直线型、A-B-A式螺旋上升型、A-B-A-B式回环往复型和A-A式不变型四种。在主导义位与主导词的关系上,主导义位与主导词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制约主导词资格的动因与机制上,义位在义位系统中所处地位的高低、概念在概念场中所占系统份额的多少以及词形所承载语义负担的轻重是制约词获得主导词资格的主要因素。

       成果的创新之处:该成果在坚持占有足够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古汉语研究与现代方言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借鉴句法学、方言学、心理学、认知语义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掌握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演变的状况,归纳总结出概念场主导词替换的规律、主导义位演变的类型、主导词与主导义位的关系及其制约词获得主导词资格的动因与机制等。于研究方法、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上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的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基本资料和研究结论,为汉语词汇史体系的构建尽绵薄之力,也可以为词位易位规律的揭示与词位易位模型的建立提供一些可靠的基本资料和研究结论,为词义演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社会价值:该成果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学界对心理活动词义异同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提升辞书编纂的质量,同时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厘清了词义的引申途径和演变层次问题,可以为古籍点校提供丰富的资料,有利于使点校结论更精当。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成果,结题鉴定为“良好”,并以专著形式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被国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等国内著名大学图书馆馆藏。该成果发表系列学术论文9篇。其中,CS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3篇。中国训诂学会网站新书推介栏目对该成果进行了推广与介绍。江西农业大学徐凌博士和孙尊章博士共同撰写的书评《深耕心理概念,注重词汇系统—评〈古汉语心理活动概念场词汇系统演变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关注”栏目刊发。该成果销售渠道多样,除在实体书店销售外,在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京东网、淘宝网等各大网站均有销售。

       作者简介

       孙淑娟,1974年8月生,浙江大学博士,南昌工程学院教授,中国训诂学会会员,江西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与语法。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各类省级项目7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在《贵州社会科学》《南昌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赣语黎川话的将来时间副词“在来”》

       由南昌大学付欣晴教授撰写的论文《赣语黎川话的将来时间副词“在来”》发表在《中国语文》2022年第6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是:黎川话副词“在来”是一个以进行体结构形式表达事件将要发生“将来时”语义、推断和预测事态行将进入某情状的“预测”情态义的单位。将来时间副词“在来”由短语“在+来”语法化而来。“去、到”等趋向动词进入组合框架是促使“在来”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该成果的创新之处:该成果探赜了黎川方言将来时范畴的独特表达手段,提出了将来时表达式的一条新来源路径。第一,首例发文讨论相关现象。“时”范畴是高关注度的话题。但“在来”类以进行体结构来表达“将来时”语义的现象,学界尚无相关报道,更没有人做过研究。其实,这种现象在江西抚广片赣方言和宁龙片客家话都存在,但此前并没有引起关注。第二,揭示了赣方言将来时范畴的独特表现手段。指出“在来”兼用进行体标记和趋向位移动词两种语法手段。与此前其他文献报道的将来时义或源于趋向动词的虚化或以句尾助词的情况完全不同。第三,提出将来时和情态义有密切联系。“在来”后面的谓词一般都是非自主动词或不可控成分,说明它可能是一种时和体的互动。同时,“在来”还有“预测”的情态义,更印证将来时和情态义的密切联系。第四,推演了“在来”独辟蹊径的演变路径。指出其形式和演变过程与英语的be going to很相似,都是由进行体结构发展而来,都与位移动词有关。不过,be going to经历了“位移>意图>预测”的语义发展过程,而黎川话“在来”则是从位移义直接发展出“预测”义。

       成果价值

       一是充分描写并解释了赣语黎川话的将来时间副词“在来”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及词汇化的过程,彰显出汉语方言将来时范畴表现手段的独特性。二是对比分析了其他汉语方言和英语将来时的表现手段,探讨黎川话“在来”独特的语义发展过程及词汇化演变路径,挖掘出汉语方言时范畴表现手段的演变规律。三是为汉语方言和世界语言时体范畴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全新材料。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自刊发以来,在语言学界、社会各领域及南昌大学校内引起了一定反响。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赣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深度调查与研究》(21AYY008)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在知网同期论文下载量位居第一。该成果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官方学术交流平台“今日语言学”的推送与宣传,推文浏览量超1500次。读者于2023年3月15日就该成果在“知乎”发起话题讨论,截至目前共有42个回答,48个关注,浏览量达5500余次。

       作者简介

       付欣晴,1976年10月生,博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南昌大学)副主任,江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汉考国际面试官,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现代汉语》主讲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现已出版专著《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抚州方言研究》;主编《中国语言资源集˙江西汉语方言语法卷》,《江西省方言志》副主编,参编教材《现代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其中《现代汉语》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荣获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在《中国语文》《方言》《汉语学报》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语用司项目2项、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6项、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和省高校人文社科等省级项目4项,目前主持在研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湖南洞绥片赣方言语音调查研究》

       由南昌大学李军教授所著《湖南洞绥片赣方言语音调查研究》一书,2021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全面调查了湖南洞绥片赣方言22个方言点的语音与词汇,归纳了22个方言点的语音系统,全面记录了22个方言点2068个单字,共计45496字音。从声母、韵母、声调、声韵拼合规律四方面对洞绥片赣方言语音特征进行了归纳,并对方言语音特征的内部差异、分布特征进行了揭示。

       对洞绥片赣方言内部语音特征的差异与分布进行了揭示。对洞绥片赣方言的语音特征与江西赣方言进行了比较,并对洞绥片赣方言与江西赣方言共有语音特征的性质进行了探讨。洞绥片赣方言与江西赣方言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成果进一步将洞绥片赣方言语音特征与周边湘方言进行了比较,对洞绥片赣方言与周边湘方言的接触性共有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洞绥片赣方言与周边湘方言的语音关系的特点。对洞绥片赣方言几百年来语音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与演变规律进行了揭示。

       研究成果指出,洞绥片赣方言与江西赣方言以及周边湘方言语音特征的比较,充分说明了洞绥片赣方言是一种源出江西赣方言,既与周边湘方言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产生接触性语音特征,又在其源出方言江西赣方言语音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的方言。正因为如此,洞绥片赣方言既具备赣方言的基本特征,又在语音特征方面与周边湘方言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的语音特征,从而成为处于湘方言包围圈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赣方言岛。

       成果的创新之处:学术界对洞绥片赣方言的关注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对这一地区的方言语音进行全面调查、系统研究。除全浊声母清化送气、透定母读擦音x等特征外,学术界对这一远离江西本土的赣方言岛的语音特征还知之尚少。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方言研究的空缺,对洞绥片赣方言进行了比较详尽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其方言特征、内部差异、与江西赣方言的异同、与周边湘方言的接触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为学术界了解这一方言区域的语音面貌,为江西赣方言的语音历史层次研究、为方言之间的接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该成果既注重了平面的调查、分析,也注重了方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既注重共时的语音特征的比较,也注重历史语音的比较与语音历史层次的探讨。在研究方法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成果价值

       该成果是目前为止对湖南洞绥片赣方言语音最为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学术界了解洞绥片赣方言的语音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调查资料。湖南洞绥片赣方言这一独具特色的赣方言岛语音特征,为我们了解赣方言的内部发展规律,了解方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与依据。作为源出江西,处于湖南湘方言包围圈而又独立发展演变的赣方言,洞绥片赣方言既保留了江西赣方言的历史语音特征,又具有独立发展以及与湘方言接触而产生的独特的语音特征。成果为学术界研究方言演变与接触规律,了解江西赣方言历史语音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资料与新的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李军,男,1971年生,湖南隆回人,南京大学博士。南昌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方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近代汉语分会理事。2011年入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历史语音学与汉语方言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并获滚动资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语委专项任务“语保工程”项目2项,其他省级项目多项。在国家级权威出版社出版《切字捷要研究》《江西赣方言历史文献与历史方音研究》《湖南洞绥片赣方言语音调查研究》等学术专著3部,其中《切字捷要研究》获2015年度中华书局十大优秀学术专著。在凤凰出版社主编出版《宋元切韵学文献丛刊》一套,共计九部,并获国家古籍出版基金资助。在商务印书馆编著出版《近代汉语客赣方言文献集成》(三卷)。在语言学专业权威核心期刊《中国语文》《方言》《语言学论丛》《古汉语研究》《语言科学》《语言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

(编辑:熊文瑾)

版权所有: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赣ICP备06007514号 赣ICP备1007824号-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  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