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历史”研究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学术中心 发布日期:2024-07-05 18:0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7月2日,由《苏区研究》编辑部联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党史与党建》编辑部等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历史”研究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工作坊。
工作坊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孟钟捷,江西省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汤水清出席并先后致辞。
孟钟捷指出,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的十二年,是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初始阶段,是伟大建党精神发轫的源头。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和深化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研究,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塑造上海重要红色文化品牌,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汤水清表示,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奋斗历程,映照出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党在这一时期实施并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过程、领导和推进了全国的工农革命运动、确定并加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建设和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大批党的领袖、骨干和党员,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英勇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深入研究党的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望中共中央在沪十二年的奋斗历程,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满永围绕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作主旨发言。
丁晓强提出,在全党深入学习党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大背景下,要将红色特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炼、升华,用党初创时期艰苦卓绝、曲折发展的奋斗历史,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不断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
满永认为,上海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性,不仅体现为具象的上海,承载了中国人关于何为现代的历史想象;而且体现为抽象的上海,承载了中共革命者对于城市的想象。上海的这种特殊性,赋予了革命者对中国革命丰富的历史想象,也使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学术延展空间。
开幕式后,工作坊进行了分组讨论。第一组由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主持,本组专家学者围绕“中共与淞沪抗战”“上海地位变迁”“周恩来根据地思想”“周恩来情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点评讨论;第二组由《党史研究与教学》副主编王昌主持,本组专家学者围绕“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共早期青岛组织”“国民政府对英交涉”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点评讨论;第三组由《苏区研究》副主编魏烈刚主持,本组专家学者围绕“思想革命联合战线”“统一战线”“中共中央与上海党组织关系”“中国济难会”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点评讨论;第四组由《上海党史与党建》副主编贾彦主持,本组专家学者围绕“川陕苏区医疗卫生工作”“民权运动大同盟”“中共日常斗争与革命传统”“党内交通线布局”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点评讨论。
工作坊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仰亮主持,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李雷波、景德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苏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才友、《上海党史与党建》副主编贾彦、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王佩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田润、《苏区研究》副主编魏烈刚,作为各组代表分享心得与体会。各组代表认为本次工作坊文章主题鲜明,组内点评到位、讨论充分,代表们提出应警惕逻辑完美主义,在互动中呈现历史,体现出历史的张力和复杂性。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作总结发言,表达了对参会专家、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的感谢。他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交汇点上,只有整体把握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革命实践,才能更好地阐述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本次工作坊的交流与探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领会并总结好中国共产党奋斗初期的历史经验,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助推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和上海城市软实力。
(编辑:熊文瑾)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7月2日,由《苏区研究》编辑部联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党史与党建》编辑部等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历史”研究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工作坊。

工作坊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孟钟捷,江西省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汤水清出席并先后致辞。
孟钟捷指出,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的十二年,是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初始阶段,是伟大建党精神发轫的源头。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和深化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研究,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塑造上海重要红色文化品牌,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汤水清表示,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奋斗历程,映照出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党在这一时期实施并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过程、领导和推进了全国的工农革命运动、确定并加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建设和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大批党的领袖、骨干和党员,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英勇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深入研究党的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望中共中央在沪十二年的奋斗历程,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满永围绕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作主旨发言。
丁晓强提出,在全党深入学习党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大背景下,要将红色特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炼、升华,用党初创时期艰苦卓绝、曲折发展的奋斗历史,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作始也简,将毕也钜”,不断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
满永认为,上海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性,不仅体现为具象的上海,承载了中国人关于何为现代的历史想象;而且体现为抽象的上海,承载了中共革命者对于城市的想象。上海的这种特殊性,赋予了革命者对中国革命丰富的历史想象,也使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学术延展空间。

开幕式后,工作坊进行了分组讨论。第一组由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主持,本组专家学者围绕“中共与淞沪抗战”“上海地位变迁”“周恩来根据地思想”“周恩来情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点评讨论;第二组由《党史研究与教学》副主编王昌主持,本组专家学者围绕“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共早期青岛组织”“国民政府对英交涉”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点评讨论;第三组由《苏区研究》副主编魏烈刚主持,本组专家学者围绕“思想革命联合战线”“统一战线”“中共中央与上海党组织关系”“中国济难会”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点评讨论;第四组由《上海党史与党建》副主编贾彦主持,本组专家学者围绕“川陕苏区医疗卫生工作”“民权运动大同盟”“中共日常斗争与革命传统”“党内交通线布局”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与点评讨论。
工作坊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仰亮主持,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李雷波、景德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苏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才友、《上海党史与党建》副主编贾彦、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王佩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田润、《苏区研究》副主编魏烈刚,作为各组代表分享心得与体会。各组代表认为本次工作坊文章主题鲜明,组内点评到位、讨论充分,代表们提出应警惕逻辑完美主义,在互动中呈现历史,体现出历史的张力和复杂性。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作总结发言,表达了对参会专家、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的感谢。他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交汇点上,只有整体把握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的革命实践,才能更好地阐述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本次工作坊的交流与探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领会并总结好中国共产党奋斗初期的历史经验,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助推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和上海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