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艺术学)推介

来源:智库建设与成果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4-07-26 17:07   

《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

       由景德镇陶瓷大学徐志华教授所著《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一书,2022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通过实地考察,采用分类、比较、文献等研究方法,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对碑刻边饰纹样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按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顺序将全文分为五章,再将各朝代的碑刻边饰纹样进行分类,分析每个朝代的传承纹样、流行纹样和创新纹样,整理出古代碑刻边饰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并结合该朝代的文化发展、对外交流、审美变化等因素,分析各朝代碑刻边饰纹样流行和传承的原因。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边饰纹样与该朝代其他器物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互相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通过碑刻雕刻的时间分析推断出每一种纹样变化的特点。

       该成果核心观点为:(1)中国古代碑刻边饰纹样体现了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结构及变化。(2)中国古代碑刻边饰纹样与同时期工艺美术纹样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3)各个朝代的碑刻流行不同的边饰纹样,体现了该时期文化变迁、审美的取向和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对外交流发展等。(4)中国古代碑刻边饰纹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受技术和文化、观念和审美的发展影响很大。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从设计艺术学的研究角度对碑刻的边饰纹样进行全面分析,并借用史学实证研究和实际调研的方法,辅之以个案分析法,深入剖析碑刻边饰纹样历朝历代的变化过程,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有所转变。二是深入细致地剖析碑刻边饰纹样上主要纹样变化的条件、特点等,在研究的细腻度、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补充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中碑刻纹样研究的一面,为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完整性和深入理解提供了新视角和材料。该研究借鉴了多学科研究方法与范式,为艺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拓展了艺术研究的范围,丰富了研究方法。

       社会价值:自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几千年来一直传承和使用的传统纹样,在当今,中国传统纹样则逐渐淡出国人视野及逐渐西化,故此研究碑之纹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极其重要。碑之纹饰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可以分成“传”和“承”两个层面:“传”指世代相传,具有迥异特征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是传统教育的一个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共同文化的一种认同;“承”指承接,联系,接连,承上启下,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视的一种装饰性物。该成果揭示了碑刻纹样的多样性、历史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推动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是目前为止国内外第一部以碑刻纹饰做理论研究的大文章,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古代碑刻纹饰发展史研究》获2013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立项、《中国古代碑刻纹饰研究》获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唐代碑刻纹样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获2021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成果中部分章节研究内容获江西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三等奖;该成果入选《史学研究》公众号“2023年历史学新书(20)”榜单,排名第四推出;《石刻文献研究信息》公众号2023年7月5日推送了该成果;该书相关研究内容在《南艺学报》《艺术百家》《装饰》等艺术类CSSCI期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7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宁钢、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评审组组长李超德、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帅等专家对该成果一致好评;该成果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历时11年出版,博士论文在知网下载量为1406次,被引几十次,该成果相关论文下载总量为三千多次,被引一百多次。

       作者简介

       徐志华,男,1978年9月生,博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高校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碑刻艺术史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公共艺术,主要课题有《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当代景观陶艺文化设计研究》《唐代碑刻纹样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隋唐碑刻纹样研究》《当代景观陶艺设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代表性论文有《汉碑边饰纹样的文化艺术意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可视性与象征性——帕台农神庙中楣浮雕饰带研究(装饰)》,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科学出版社)》《环境陶艺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曾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陶瓷艺术各类奖数项。作者从教13年,教学经验丰富,行业锻炼成熟,发表过高质量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具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北京大学等访问学者经历,是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兼职泰国格乐大学、马哈沙拉堪大学硕、博士生导师;是Art and Marketing Strategy等三本英文杂志副主编,中国美协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承继与嬗变:央视春晚的历时性研究(1983-2019)》

       由江西省委党校李志敏副研究员所著《承继与嬗变:央视春晚的历时性研究(1983-2019)》一书,2021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央视春晚作为中国一年一度最重大的电视综艺晚会,没有一种判断和理念能够框范与统摄她,央视春晚有着丰富的节律与深层的蕴藏:春晚是全新春节民俗,是审美体验方式,是主流价值载体,是视听技术体系,是商业运营平台。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说,春晚是筹备时间最长、动员部门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电视晚会;而从接受主体的角度看,春晚是收视率最高、播出时间最长、演员最多的电视晚会。

       该成果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央视春晚的各构成要素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历程,及其在创作实践、大众接受、媒介形态、运营方式、审美表达、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呈现的内涵特质。(1)存史(历史深度):央视春晚壶纳天地、收备万景(塑国魂、抒民意、咏年味),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道剪影,该成果以别样的视角记录并还原了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的本真容颜。与此同时,央视春晚史也是对中国综艺晚会史乃至中国电视艺术史的极大丰富与充实。并且,该成果力图将春晚史书写得富于生命和表情,而非只是由年代、人物、事件堆积而成的僵硬记载。(2)求真(现实广度):该成果将对央视春晚的研究拓展到了许多前人尚未触及和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如春晚分会场、春晚特别节目、春晚公益广告等),并将其体系化、学术化,细致地观察与论述其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从而使春晚研究的现实广度得以扩充拓展,春晚研究的直径与范围实现最大化,春晚研究的全景图貌得以更清晰更真切的铺陈与展现。此外,该成果将众多繁杂细碎的史实记录,连缀成简洁扼要而因果相续的篇章体系,旨在呈现一部系统完整的春晚史。(3)崇德(时代高度):该成果论及从国家层面关于中国文艺的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到央视春晚创作主体所展现的在除夕夜闯“鬼门关”的真诚与激昂、纯粹与忘我,昭示了我国文艺思想与文艺制度无论在话语源流、内涵构造抑或对创作实践的引领指向上,皆将人民性的核心特征一以贯之;昭示了在通向艺术殿堂的路途中,“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再进再困,再熬再奋”的宽广格局与锐意精进才是至关重要的。而国家在思想与制度层面的人民性引领和创作主体在实践层面的开阔襟怀与工匠精神,共同构筑了中国文艺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强大引擎。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就37年央视春晚的流与变进行了条分缕析。在流的方面,该成果完整系统地梳理了央视春晚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历程,廓清了有关春晚的不少历史事实;在变的方面,该成果将央视春晚的发展变化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步步推进、层层剥笋,从而将央视春晚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理想与奋斗等,统一在了对春晚承继与嬗变的论述当中。

       社会价值:该成果为春晚节目创演、互动设计、舞台营造、分会场演播、特别节目打造、公益广告制作、商业广告经营等实际操作领域,提供了史论支撑与经验启示。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先后获江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嬗变之路(1983-2019)》(18WT65)、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散作乾坤万里春——央视春晚的嬗变之路(1983-2019)》(19FYSB047)立项,且都顺利结项,获好评。阶段性成果《央视春晚主、分会场直播模式的历史沿革及对井冈山春晚分会场的启示》在江西广播电视奖(论文论著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为该成果作序《镜像时代 立言文化》,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2年1月13日),并被中国文艺评论网、江西新闻网等全文转载。江西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二级研究员叶青为该成果所写评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评<承继与嬗变:央视春晚的历时性研究(1983-2019)>》,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2年3月2日),并被中国文艺网、江西新闻网等全文转载。

       作者简介

       李志敏,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艺史论与批评。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项(《用红色电影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研究》编号:23BDJ046),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级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多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光明日报》《电影文学》《四川戏剧》等核心报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荣获江西广播电视奖、江西新闻奖、江西文化艺术科学优秀论文奖、全省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报告优秀奖、全省百篇优秀民情日记奖等。

《时空的记忆:苏区报刊宣传画中的女性图像叙事研究》

       由江西理工大学王研霞教授撰写的论文《时空的记忆:苏区报刊宣传画中的女性图像叙事研究》发表在《编辑之友》2021年第1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农村妇女以崭新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革命建设时期。中央苏区作为全国最大革命根据地,在解放与动员妇女的工作上具有方式方法的独特性,体现为以报刊为载体的宣传绘画对妇女的文化教育与革命传播。宣传画主要展现以女性为核心的人、物和事件,表现为运用朴素的绘画手法,借助女性主体与其他图像的组合关系,集中地彰显了女性在家庭空间、生产空间、学习空间、革命空间中的新形象与新体态,更为重要的是借由图像传递出的新思想与新观念,建构具有再现性与象征性的革命新女性形象。

       该成果核心观点:(1)农村女性作为苏区革命发展的主力军,其文化素养低下严重阻碍着革命发展。(2)苏区报刊宣传画中的女性图像成为指导根据地妇女革命行动的新话语系统。(3)宣传画中的女性借由具体的身体符号进行革命思想的传递与革命意识的表征。

       该成果创新之处:(1)苏区报刊中有关女性行为的“图像宣传”较之惯常性的“文字宣讲”具有着动员农村妇女革命行动的巨大针对性与指导性。(2)苏区报刊中的女性宣传画借由“视觉维度的革命身体”,将需要贯彻的党的重要思想与方针政策以具体的发型、表情、手势、姿态等视觉符号进行转译与表征。(3)借助苏区报刊女性宣传图像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般的具象的、实体般的、风雨不蚀的革命叙事体验与记忆。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一是苏区报刊女性宣传画的图像叙事研究,能够推进中国本土图像叙事理论的完整性建构。二是苏区报刊宣传图像的特殊建构理论,助力艺术实践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三是图像叙事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促进以中国特有的叙事话语参与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有效传播。

       社会价值:一是苏区宣传画中真实再现了革命女性参与中央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革命、军事、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历史,促进观者对革命史实的正确认知与集体记忆。二是苏区女性宣传画是革命思想传播的利器,积极调动了根据地女性的革命热情,给予现今政治宣传工作方式、方法上的有效引导。三是苏区报刊宣传画中的女性图像叙事,能够引起现实观者的联动效应,激发观者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被《编辑之友》公众号于2022年第12期以专题论文的形式进行转载,阅读量达562次,点赞多次。该成果在知网下载阅读量达 1255次,被《美术》(CSSCI源刊)《文化产业》《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美与时代》等期刊和山东大学、西南大学等硕士学位论文引用9次,2021年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索引。成果的主要观点被《美术》2022年第11期刊载的《“女英雄”——〈木兰还乡图〉中的形象建构与社会动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论文引用。该成果在2021年中国韶山管理局举办的“革命文物保护实践经验与制度创新研究”学术论坛上被安排为专题报告,与会专家肯定该成果的研究贡献,并强调苏区报刊中的女性宣传图像是特定历史时期艺术、文学与政治结合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作者简介

       王研霞,1982年5月生,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925-1937年革命根据地设计艺术研究》(17CG215)。代表性论著有《图文互通:中央苏区报刊漫画图像的叙事研究》《赣南苏区“红色”设计艺术对革命事业的促进性研究》《赣南苏区红色设计艺术的民间社会化表征》《传统招幌与现代招牌的审美比较研究》。曾获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流域音乐人类学钩撢:以川江流域为例》

       由江西师范大学胡晓东教授撰写的论文《流域音乐人类学钩撢:以川江流域为例》发表在《音乐研究》2022年第4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流域作为水脉文通大动脉,孕育并有力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多元发展。流域音乐人类学是在吸收流域人类学研究理念的基础上,以跨学科理念为基础,取整体性、动态性、关系性与开放性视角,对流域内部所有水系的音乐文化事像进行综合立体式研究,试图揭示流域音乐文化的全貌。

       该成果核心观点:(1)流域音乐人类学的整体性研究是根据流域独特的文化发生与传播功能,强调水系内音乐文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传承、演变与互动关系。(2)流域音乐人类学的动态性研究重点关注流域的文化流动性及其与外域、外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历史变迁中呈现出动态衍生关系,主要表征为文化“涵化”与“濡化”现象。(3)流域音乐人类学的关系性研究探讨“水—人—乐”的互文性结构关系,强调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经济与文化通道功能等对两岸居民的深刻影响,由此促进音乐文化的演变与发展。(4)流域音乐人类学的开放性研究旨在揭示流域在时空上的开放性,并由此带来各民族(文化主体)及其音乐文化的开放性。在流域水脉文通功能的驱动下,各民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逐渐趋于认同,民族边界趋向模糊,展示出强烈的开放性。

       流域音乐人类学是基于流域人类学而生成的新的学术视角和理论体系,其创新之处为:一是开拓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视野;二是突破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学理瓶颈。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有助于在新文科背景下新构学术研究平台。该成果在新文科背景下,借助地理学、生态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理念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新构了学术研究平台与学术共同体。

       社会价值:一是有益于探究流域音乐文化的多元立体叙事。该成果吸收流域人类学研究理念,在大量田野考察基础上,借助流域这一水脉文通大动脉,取整体性、动态性、关系性与开放性视角对流域内部所有水系的音乐文化事项进行综合立体式研究,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探究流域水系内音乐文化的多元叙事,深刻揭示流域音乐文化的整体全貌。二是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该成果跳出以往定点民族志研究的局限,转向线索、多点民族志考察;采取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突破以往民族音乐学者差异化研究的瓶颈,创新音乐文化整体空间的共性化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持。三是有益于推动民族音乐学学科体系的发展。近年来,依托该成果产生了一系列硕博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成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肯定。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发表后被云南艺术学院“2021年第三届中国(南方)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坛”论文集、南方科技大学第四届国际“路学”工作坊论文集全文转载;2022年和202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等收录了该成果的子项目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年第5期《语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年第6期《整体性·动态性·互文性:流域视野下的线性文化空间叙事》、《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3年第6期《流域、农耕与民间音乐生态文明——流域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武宁打鼓歌》等文章引用了该成果。

       2023年4月20日,《音乐研究》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中推送了该成果的视频介绍,阅读播放量达上千余人,受到学界广泛好评。2022年12月12日,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以该成果为研讨专题,邀请作者为学术召集人,主持召开“流动的声音景观——流域音乐人类学的新视野”学术沙龙,在学界引起良好反响。2021年至今,以该成果为依托,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10余次,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举办学术讲座10余场,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与赞同。

       作者简介

       胡晓东,1976年11月生,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委员、研究生部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学博士学位点建设方向带头人,音乐学专业建设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博士生导师,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先后获中国音乐学院本科及学士学位、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中国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

       荣获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江西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省“非遗”评审专家。曾获全国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全能二等奖及专业单项奖、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第十八次和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音协第四和第六届“中国音乐评论奖”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7部,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等专业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7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

(编辑:洪冰)

版权所有: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赣ICP备06007514号 赣ICP备1007824号-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  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