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学)推介

来源:智库建设与成果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4-08-19 20:08   

《现代家庭教育:原型与变迁》

       由江西师范大学吴重涵教授撰写的论文《现代家庭教育:原型与变迁》发表在《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从教育本质、起源、现代变迁等方面,构建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与理论框架,突破了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理论对学校教育理论的依附。该成果从教育原型出发,追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厘清历史脉络中家庭教育与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关系与变迁,深度分析现代家庭对人的生命历程不可取代的制度性中介作用,以此探讨现代家庭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形态,并指出家庭教育的知识体系由家庭组织制度、家庭生活和父母教养组成的嵌套结构来演绎。

       成果核心观点:一是家庭作用出现螺旋回归,并与学校出现相依相伴同时又相互排斥的关系本质,两者的交叉地带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活跃区域。二是现代家庭教育分为有明确教育目的和学习目标的家庭活动、有积极意义但无明确教育目的的家庭生活以及家庭中理所当然、不假思索的常规生活是家庭教育的底色三种形态。三是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具有“五化”特征:家庭生活越来越“核心化”“网络化”“儿童中心化”“学术化”“结构化”安排。四是现代家庭教育嵌套结构成为“现代家庭教育原理”展开的基本逻辑框架。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从“原型”的意义上重新定义教育,进而论证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比学校教育更接近教育原型的教育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上下位的关系,矫正为逻辑并列关系。二是发现了家庭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螺旋式演变,而当代家庭教育呈现相对作用上升的历史趋势。三是现代家庭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与变化,和儿童生命历程之间的中介性制度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家庭组织制度、家庭生活和父母教养组成的嵌套结构产生的。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属于基础理论创新。对教育学(原理)理论结构对于家庭教育的适用性提出质疑,着眼于建设全新构架的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嵌套家庭教育结构,为家庭教育研究打开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教育学的新理论视野,构建了一个对家庭教育现象更有解释力的逻辑框架,对于中国家庭教育从解释性理论到操作性理论的全新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逻辑生长点。

       社会价值: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改进有重要启示作用。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发表后被《新华文摘》2022年第24期作为封面推介文章予以全文转载,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23年第2期全文转载,在中国知网下载6189次,被引23次。该成果被收录至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结题成果论著《家校合作国际比较与学理研究》,主要观点被收录在《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22日第4版。该成果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缪建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康丽颖五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在多个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得到专家肯定,同行赞同。同时,该成果纳入“省培”家校合作指导教师专题培训课程和家庭教育公益巡讲课程,累积培训学员6000余人。研究成果多次被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教育厅采纳,项目组成员参与起草有关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家庭教育等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江西省家校合作的省级政策规划、贡献制度化家校合作的“江西模式”,影响全国。

       作者简介

       吴重涵,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妇儿工作委员会儿童工作专家库专家,中国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家庭教育译丛》主编。近10年来,连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中央级科研机构业务重大项目1项。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教育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并有高转载率的论文,出版著作5部,译著2部,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十佳论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和二等奖3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和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章程功能实现研究》

       由江西师范大学张丽教授所著《“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大学章程功能实现研究》一书,2021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是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在制度转型与创新过程中,对大学章程能否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该成果以部分普通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章程实施现状和功能实现度进行分析;借鉴伯恩斯的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从行动者、制度和环境三个方面对影响章程功能实现的内外因素及其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提升大学章程功能实现的建议。

       成果核心观点:第一,由于执行不到位、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等,大学章程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维护师生权益、落实校院两级管理等应然层面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功能实现度较弱。第二,影响大学章程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包括:行动者的价值认同、互动中行动者权力与权利冲突,大学章程执行机制不健全、章程文本程序性条款和监督机制缺位、原有制度体系的锁定状态,章程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影响等。第三,提升大学章程功能实现应从四个方面着力:扩大宣传,提高行动者认知水平和价值认同;引入权力制衡理论,实现行动者权力与权利的相互制衡;优化章程制度设计,完善章程文本及配套性制度;突破制度的路径依赖,改善章程实施环境。

       成果创新之处:(1)建构了大学章程功能实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新框架。本书运用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从行动者、制度和环境三个要素分析高校治理的深层次问题,揭示章程功能实现中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大学章程功能分析提供新视角。(2)探索性研究大学章程功能实施中的新问题。该成果重点关注大学章程功能实现的实然问题,对章程实施中行动者间的互动、制度设计和实施环境与章程运行的互动进行分析,提供章程功能研究的新路径。(3)系统化的文本分析为优化大学章程提供参考。该成果从章程文本的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对文本内容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为优化大学章程提供建议。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围绕大学章程功能实现问题并将其置于开放、动态的系统中,运用社会科学领域的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对章程实施及影响因素分析更具解释力的框架,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逻辑生长点。

       社会价值: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从行动者、制度和环境层面为提升大学章程实效和优化章程文本提出建议,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制度性支持和保障。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出版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相关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发表于教育学专业权威期刊。《权力与权利的制衡:大学章程功能实现的行动者分析》《大学章程实施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生》《正当程序:大学章程功能实现的价值基础——基于113所高校章程文本的分析》均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我国大学章程的功能实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表于《中国教育法治评论》;《大学章程文本及其运行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发表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述研究成果社会反响良好,被多次下载和引用。该成果是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对主要观点的凝练和总结,得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有关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是国内教育政策领域相关学者、研究生研究和学习的重要资源。研究成果在多个学术会议报告与交流,获得同行认可。

       作者简介

       张丽,1978年10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PSU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学、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3部,相关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江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江西省教改重点项目1项,先后参与国家课题、省级课题20余项。曾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次、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获国家一流课程1门和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荣誉。

《仕学之间:清末书院生徒群体研究》

       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黄漫远教授所著《仕学之间:清末书院生徒群体研究》一书,202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将清末书院生徒置于三层相互交织的历史语境,注意从独立精神活动主体和社会主体的视角,利用诸多私人化记录的梳理,结合官书史料,在回答清末书院生徒“从何而来”“缘何而聚”和“将去何处”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清末书院生徒的心态行为、出处进退,展示清末民初传统知识人身处仕学之间、新旧之间的处境立场与精神风貌,从特定角度分析传统知识人逐渐消失和知识分子社群出现这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特征的历史进程以及近代社会过渡转型的历史特征。

       成果核心观点:清末书院生徒在近代变局中的心态行为和出处进退应该得到重视和充分研究。清末书院生徒学习生活的日常、所思所想的起落、交游唱和的节奏等“在场经验”,能够映照当时社会诸种变迁。清末科举制度变迁、学术风尚的走向以及政局动荡所带来的对科举“世俗力量”和学术“精神力量”的冲击和变革,反映在书院生徒身上并非有我们想象那么严重。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以群体动向和个体经历为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二是以“最后一代”书院生徒为研究对象,较为新颖。三是以学界不曾过多使用的书院生徒私人化记录为主要文献,较为新颖。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其一,关注书院生徒的心态行为,为传统书院研究提供新内容。其二,关注知识人近代转型,为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其三,以“人”为中心,关注到近代中国“不变”的一面。

       社会价值:书院是发源于、成长于中国本土的教育机构,代表古代高等教育典型形态。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资源之一。传统书院中的一些精神和物质元素可以为新时代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镜鉴。清末书院生徒是肩负有出仕、治学使命的“最后一代”传统知识人群体的代表,也可被认为是“最早一代”的近代知识人。他们在思考、处理仕学命题的过程中,跟随时代的起伏,展现了独有的心态行为和精神风貌,这与现今置身于高等教育场域中的高校学生似有某种衔接和延续。对清末书院生徒的研究,可以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心态特征研究提供镜鉴。

       成果社会反响

       作者在该成果产生前期共发表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以该成果为主要内容共主持立项课题7项,其中部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以该成果为主要内容共衍生发表论文4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2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1篇。成果专著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23家图书馆馆藏。在成果产出期间,作者围绕该成果参加线上、线下学术活动5次,进行主旨发言4次,开展了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由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第一辑之《书院文化》的撰写和宣传工作,该书的三章与本成果密切相关。作者还围绕成果在南昌书城、南昌青苑书店宣传并回答读者提问,接受江西新闻、江南都市网、洪城里多家媒体采访。

       作者简介

       黄漫远,1986年2月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传统书院、传统文化与教育。兼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西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项,著有《蒙以养正泽后世——王阳明与王氏家风》《仕学之间:清末书院生徒群体》专著2部。在《社会科学战线》《大学教育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黄济先生美育思想探要》

       由江西师范大学何齐宗教授撰写的论文《黄济先生美育思想探要》发表在《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黄济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新中国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教育哲学及美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他系统考察了美育的目的、地位、内容、原则及传统美育思想等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美育思想。本成果对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刻分析。

       成果核心观点:(1)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他开新中国教育哲学重建中美育研究的先河,他的美育研究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实践,是传统美育思想现代化和西方美育思想本土化的自觉探索,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2)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我国改革开放后美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都留下了他潜心探索的足迹。他关于美育的研究成果最早出现在1980年,最初主要关注美育的地位,后来陆续探讨了美育的意义与任务、美育的特点与内容、美育的实施以及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等问题。(3)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美育目的观。他基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以美育人、全面发展的美育目的观。二是美育地位观。他深刻论证了美育应有独立的地位,同时又从人的全面发展的整全角度,科学理解美育和其他四育的关系,形成了对美育地位的独立与融合相统一的科学认识。三是美育实践观。他深刻审视了美学与美育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基础全面研讨了美育的内容与原则等实践问题。四是传统美育观。他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美育思想进行了系统考辨,尤其是对其基本特点和精华思想作了深入探讨。

       成果创新之处:(1)首次对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整理。本成果将其美育思想分为美育目的观、美育地位观、美育实践观和传统美育观,并分别进行了深入剖析。(2)首次对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评价。以往学术界没有专门探讨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美育学术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及价值。该成果则首次对其美育思想进行了系统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对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更充分地发挥其对我国美育学术发展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社会价值:该成果将使黄济先生的美育思想在我国新时代美育实践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挥。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视域下美育学术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向》的成果,在我国教育学权威期刊《教育研究》发表后被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主编的《黄济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全文收录,同时被《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德育》《美术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引用13次,并被下载1715次。

       作者简介

       何齐宗,1962年11月生,江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学博士,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教育美学和教师发展,主持省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70余篇,代表性论著有《教育美学新论》《审美人格教育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学术发展研究》《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究》等。30余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3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系国家级一流课程主持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省中青年文化名家、省高校金牌研究生导师、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编辑:洪冰)

版权所有: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赣ICP备06007514号 赣ICP备1007824号-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号  邮  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