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心理学)推介
来源:智库建设与成果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4-08-30 16:08
《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mong a sampl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由赣南医学院李丽教授撰写的论文《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mong a sampl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2022年1月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或智能手机成瘾等行为成瘾已成为心理健康的高风险因素,并随之出现了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 FoMO),这种与在线社交参与相关的流行性负面心理效应。该成果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大学生错失恐惧、智能手机成瘾和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错失恐惧、状态-错失恐惧和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总分与社交网站使用呈显著正相关;失控性和低效性具有最强边缘强度;特质-错失恐惧、状态-错失恐惧、社交网站使用以及智能手机成瘾的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的CS系数均大于0.5,显示了较好的中心稳定性,戒断性强度中心性水平最高;性别组间的网络结构和全网强度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采用JASP软件和R语言相关软件包,共同完成错失恐惧与社交网站使用和智能手机成瘾的网络分析,为网络分析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相关支撑,在国内为错失恐惧、智能手机成瘾和社交网站过度使用的研究开展了方法学的创新研究。二是采用网络分析发现错失恐惧与社交网站使用和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分析方法对变量关联的更直观描述有助于详细阐述错失恐惧、智能手机成瘾和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理论联系。该研究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或智能手机成瘾等行为成瘾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心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干预。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从方法学视角弥补了以往相关分析和潜变量关系研究的不足,完善了心理学或精神疾病的最新观点:即变量或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更适合于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或疾病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也为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成瘾等危机干预和大众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社会价值:该成果为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进行有效的行为成瘾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的成瘾心理干预提供了客观、有效的实证依据,前期研究也为社会心理服务中社交媒体使用情境下出现的大众情绪问题筛查提供了有利的评估工具,同时也为临床行为成瘾患者提供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依据,有利于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升。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发表于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中科院一区,2022年影响因子为10.097),Google学术检索被引54次,Web of Science检索被引36次,ResearchGate显示研究兴趣为48.3,推荐为7,阅读量为1722。该成果及相关研究被国内外多位学者和教育机构采纳,是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题的研究成果,6篇相关论文均发表在SSCI刊物。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还获得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简介
李丽,1978年10月生,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赣南医学院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行为与健康心理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是行为成瘾。2020年5月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与国际游戏研究中心主任、行为成瘾领域著名的Griffiths教授开展合作研究。曾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公开发表SSCI期刊论文15篇,中科院一区2篇,JCR一区9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90分。发表CSSCI论文2篇,北大核心论文40余篇。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Global Mental Health、Current Psychology等杂志审稿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sis》
由江西师范大学张兴撰写的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sis》2022年7月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要求我们从民生角度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依恋理论为理解人际关系、压力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框架,成人依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因子。该成果紧密围绕心理健康这个重要的民生主题,通过元分析方法,分析了224项国内外研究,探讨了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成人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可能会对未来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成果的核心观点是:(1)较高水平的依恋焦虑和回避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如抑郁)呈正相关,与积极指标(如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都呈中等程度相关。在控制其中一个维度的作用之后,这些关系仍然显著。(2)依恋维度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联也受到若干个变量的调节。依恋维度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会随着一些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等)变化。(3)与依恋回避相比,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大,高依恋焦虑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
成果创新之处:(1)该成果同时纳入积极心理健康指标(4个)和消极心理健康指标(6个),将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元分析研究,并采用结构方程元分析方法,探讨了成人依恋维度对心理健康指标的独特关系。是迄今为止对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关系最广泛的元分析研究。(2)将成人依恋概念化为连续的维度,符合成人依恋领域主流研究取向,有助于更科学、合理地探讨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共变关系。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一是为成人依恋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提供了研究证据。二是强调了人们在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时的人格差异对成年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人格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价值:通过元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促进亲密关系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中科院SSCI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8.46),是江西省心理学界首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建刊以来,中国学者在该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合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累积为90篇,江西省心理学界仅2篇),贡献了中国大陆学者在亲密关系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学术发现,推动了成人依恋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被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刊登,该期刊五年影响因子为10.504,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期刊里排名第三(3/66)。该成果自发表以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累计引用16次,国内外学者累计引用33次,国内400多所馆藏单位收藏。2023年7月6日,该成果以《不安全成人依恋对心理健康的广泛消极影响》为题在《三仓心理学界》宣传介绍,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广泛关注。
作者简介
张兴,1991年3月生,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集中在依恋和心理健康领域,重点关注依恋风格的塑造(如意志性成人依恋改变)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依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等方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Brain research、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和《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合作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2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担任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Current psychology、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内外知名心理学学术期刊的外审专家。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由南昌工程学院吴建校教授撰写的论文《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发表在《心理学报》2022年第10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通过嵌套的线索?任务切换范式来探究任务切换的层级控制过程及其神经机制。研究结果发现,高层级任务切换代价显著高于低层级任务切换代价;线索锁时的脑电结果表明,高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间的CNV波幅差异显著大于低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间的波幅差异,反映了在主动性控制阶段,个体对高层级任务给予更多的主动性控制以完成对紧随之后目标任务的准备。目标锁时的脑电结果表明,在N2及SP成分上,高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间的波幅差异显著大于低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间的波幅差异,分别反映了在抑制旧任务集与重构新反应集的过程中增大的反应性控制。这些结果表明,在任务切换中,随着任务本身层级(抽象或复杂程度)的提高,任务准备的主动性控制与对旧任务集的抑制与新任务集的重构相关的反应性控制水平都随之提高。
成果创新之处:该成果特别关注不同层级内任务切换代价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大量行为研究已经揭示高层级任务切换的代价大于低层级任务切换的代价,但至今无人采用ERP技术揭示任务集内另一重要的元素,即任务本身的层级性所诱发的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该成果通过嵌套的线索-任务切换范式探讨这一关键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层级加工角度进一步了解认知控制,特别是任务切换的神经机制。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多项任务,且需要在不同任务间进行切换。各种任务常以某种层级关系组织在一起,在这种层级结构的任务中,高层级任务信息会影响并指导低层级任务的加工。尽管研究者以任务切换为主要范式对认知控制、认知灵活性等热点问题展开大量研究,但不同层级或不同抽象程度的任务切换的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并不清楚。该成果将通过设置任务本身的不同层级探讨这一关键问题,有助于从层级加工角度进一步了解认知控制的脑机制,也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前额叶认知功能的层级性。
社会价值:该成果的科学意义在于揭示认知控制的脑机制及其认知灵活性,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一是提示在执行任务或决策时,需采用合适的策略来应对任务变化。越复杂的任务,认知控制的层级性越高,切换代价也就越大。在面临许多不同任务时,可以把难度较低,层级相同或相近的任务放在一起完成,尽量避免在其中穿插难度较大的任务。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尽可能在规划的时间内集中精力、一鼓作气地完成。二是通过任务切换范式探究个体认知灵活性。经过认知灵活性的专业训练,可以提升正常儿童以及特殊儿童的认知灵活性,甚至提高其执行功能;另外,认知灵活性与阅读、数学、情绪、健康等显著相关,能很好地预测个体学业成绩。因此,该成果可以为教育者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也可给脑损伤病人、精神病人、多动症儿童和其他认知障碍儿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发表于 CSSCI来源权威期刊《心理学报》,下载量达1500余次,被引2次。成果论文初具雏形时,以该成果参加了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年会,并以海报张贴的方式进行了报告,得到了与会者不少热议与好评。该成果具有深入探讨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有关结论被同行认可,专家认为值得深入探究,研究团队还凭借该成果获批了1项省高校人文项目。该成果还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有533次的浏览量。
作者简介
吴建校,1986年10月生,博士,讲师,现就职于南昌工程学院,利用心理行为、认知实验、脑电和非侵入性脑刺激等技术方法,探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机制及神经调控,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心理学报》、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
(编辑:洪冰)
《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mong a sampl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由赣南医学院李丽教授撰写的论文《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mong a sampl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2022年1月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或智能手机成瘾等行为成瘾已成为心理健康的高风险因素,并随之出现了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 FoMO),这种与在线社交参与相关的流行性负面心理效应。该成果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大学生错失恐惧、智能手机成瘾和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错失恐惧、状态-错失恐惧和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总分与社交网站使用呈显著正相关;失控性和低效性具有最强边缘强度;特质-错失恐惧、状态-错失恐惧、社交网站使用以及智能手机成瘾的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的CS系数均大于0.5,显示了较好的中心稳定性,戒断性强度中心性水平最高;性别组间的网络结构和全网强度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采用JASP软件和R语言相关软件包,共同完成错失恐惧与社交网站使用和智能手机成瘾的网络分析,为网络分析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相关支撑,在国内为错失恐惧、智能手机成瘾和社交网站过度使用的研究开展了方法学的创新研究。二是采用网络分析发现错失恐惧与社交网站使用和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分析方法对变量关联的更直观描述有助于详细阐述错失恐惧、智能手机成瘾和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理论联系。该研究为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或智能手机成瘾等行为成瘾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心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干预。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从方法学视角弥补了以往相关分析和潜变量关系研究的不足,完善了心理学或精神疾病的最新观点:即变量或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更适合于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或疾病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也为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成瘾等危机干预和大众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社会价值:该成果为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进行有效的行为成瘾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的成瘾心理干预提供了客观、有效的实证依据,前期研究也为社会心理服务中社交媒体使用情境下出现的大众情绪问题筛查提供了有利的评估工具,同时也为临床行为成瘾患者提供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依据,有利于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升。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发表于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中科院一区,2022年影响因子为10.097),Google学术检索被引54次,Web of Science检索被引36次,ResearchGate显示研究兴趣为48.3,推荐为7,阅读量为1722。该成果及相关研究被国内外多位学者和教育机构采纳,是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题的研究成果,6篇相关论文均发表在SSCI刊物。与该成果相关的论文还获得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简介
李丽,1978年10月生,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赣南医学院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行为与健康心理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是行为成瘾。2020年5月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与国际游戏研究中心主任、行为成瘾领域著名的Griffiths教授开展合作研究。曾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公开发表SSCI期刊论文15篇,中科院一区2篇,JCR一区9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90分。发表CSSCI论文2篇,北大核心论文40余篇。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Global Mental Health、Current Psychology等杂志审稿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sis》
由江西师范大学张兴撰写的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sis》2022年7月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要求我们从民生角度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依恋理论为理解人际关系、压力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框架,成人依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因子。该成果紧密围绕心理健康这个重要的民生主题,通过元分析方法,分析了224项国内外研究,探讨了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成人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可能会对未来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成果的核心观点是:(1)较高水平的依恋焦虑和回避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如抑郁)呈正相关,与积极指标(如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都呈中等程度相关。在控制其中一个维度的作用之后,这些关系仍然显著。(2)依恋维度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联也受到若干个变量的调节。依恋维度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会随着一些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等)变化。(3)与依恋回避相比,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大,高依恋焦虑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
成果创新之处:(1)该成果同时纳入积极心理健康指标(4个)和消极心理健康指标(6个),将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元分析研究,并采用结构方程元分析方法,探讨了成人依恋维度对心理健康指标的独特关系。是迄今为止对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关系最广泛的元分析研究。(2)将成人依恋概念化为连续的维度,符合成人依恋领域主流研究取向,有助于更科学、合理地探讨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共变关系。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一是为成人依恋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提供了研究证据。二是强调了人们在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时的人格差异对成年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人格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价值:通过元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促进亲密关系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中科院SSCI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8.46),是江西省心理学界首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建刊以来,中国学者在该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合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累积为90篇,江西省心理学界仅2篇),贡献了中国大陆学者在亲密关系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学术发现,推动了成人依恋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被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刊登,该期刊五年影响因子为10.504,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期刊里排名第三(3/66)。该成果自发表以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累计引用16次,国内外学者累计引用33次,国内400多所馆藏单位收藏。2023年7月6日,该成果以《不安全成人依恋对心理健康的广泛消极影响》为题在《三仓心理学界》宣传介绍,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广泛关注。
作者简介
张兴,1991年3月生,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集中在依恋和心理健康领域,重点关注依恋风格的塑造(如意志性成人依恋改变)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依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等方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Brain research、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和《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合作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2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担任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Current psychology、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内外知名心理学学术期刊的外审专家。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由南昌工程学院吴建校教授撰写的论文《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发表在《心理学报》2022年第10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通过嵌套的线索?任务切换范式来探究任务切换的层级控制过程及其神经机制。研究结果发现,高层级任务切换代价显著高于低层级任务切换代价;线索锁时的脑电结果表明,高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间的CNV波幅差异显著大于低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间的波幅差异,反映了在主动性控制阶段,个体对高层级任务给予更多的主动性控制以完成对紧随之后目标任务的准备。目标锁时的脑电结果表明,在N2及SP成分上,高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间的波幅差异显著大于低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间的波幅差异,分别反映了在抑制旧任务集与重构新反应集的过程中增大的反应性控制。这些结果表明,在任务切换中,随着任务本身层级(抽象或复杂程度)的提高,任务准备的主动性控制与对旧任务集的抑制与新任务集的重构相关的反应性控制水平都随之提高。
成果创新之处:该成果特别关注不同层级内任务切换代价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大量行为研究已经揭示高层级任务切换的代价大于低层级任务切换的代价,但至今无人采用ERP技术揭示任务集内另一重要的元素,即任务本身的层级性所诱发的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该成果通过嵌套的线索-任务切换范式探讨这一关键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层级加工角度进一步了解认知控制,特别是任务切换的神经机制。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多项任务,且需要在不同任务间进行切换。各种任务常以某种层级关系组织在一起,在这种层级结构的任务中,高层级任务信息会影响并指导低层级任务的加工。尽管研究者以任务切换为主要范式对认知控制、认知灵活性等热点问题展开大量研究,但不同层级或不同抽象程度的任务切换的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并不清楚。该成果将通过设置任务本身的不同层级探讨这一关键问题,有助于从层级加工角度进一步了解认知控制的脑机制,也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前额叶认知功能的层级性。
社会价值:该成果的科学意义在于揭示认知控制的脑机制及其认知灵活性,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一是提示在执行任务或决策时,需采用合适的策略来应对任务变化。越复杂的任务,认知控制的层级性越高,切换代价也就越大。在面临许多不同任务时,可以把难度较低,层级相同或相近的任务放在一起完成,尽量避免在其中穿插难度较大的任务。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尽可能在规划的时间内集中精力、一鼓作气地完成。二是通过任务切换范式探究个体认知灵活性。经过认知灵活性的专业训练,可以提升正常儿童以及特殊儿童的认知灵活性,甚至提高其执行功能;另外,认知灵活性与阅读、数学、情绪、健康等显著相关,能很好地预测个体学业成绩。因此,该成果可以为教育者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也可给脑损伤病人、精神病人、多动症儿童和其他认知障碍儿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发表于 CSSCI来源权威期刊《心理学报》,下载量达1500余次,被引2次。成果论文初具雏形时,以该成果参加了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年会,并以海报张贴的方式进行了报告,得到了与会者不少热议与好评。该成果具有深入探讨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有关结论被同行认可,专家认为值得深入探究,研究团队还凭借该成果获批了1项省高校人文项目。该成果还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有533次的浏览量。
作者简介
吴建校,1986年10月生,博士,讲师,现就职于南昌工程学院,利用心理行为、认知实验、脑电和非侵入性脑刺激等技术方法,探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机制及神经调控,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心理学报》、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