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二十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管理学)推介(中)
来源:智库建设与成果管理处 发布日期:2024-10-15 10:10
《我国就业扶贫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
由江西财经大学平卫英教授撰写的论文《我国就业扶贫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发表在《管理世界》2021年第7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以我国就业扶贫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从历史演进视角出发,将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划分为“统包统配”“就地转移”“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对接、稳定就业”4 个阶段。其次,分析就业扶贫政策创新完善所基于的现实基础和背后理论逻辑。最后,梳理总结我国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形成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阶段就业帮扶战略调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适合的就业减贫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成果核心观点:(1)梳理了我国就业扶贫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将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划分为“统包统配”“就地转移”“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对接、稳定就业”4 个阶段。(2)梳理了我国在四个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贫困动态变化等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并从理论渊源和理论精髓两个方面提炼总结出中国特色就业扶贫思想。(3)将我国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形成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制度保障,融合视角下“大就业扶贫”格局是基本策略。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实施方面概括为:就业扶贫实施过程的有效性是确保就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条件,实施结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我国能否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从历史演进视角出发,分析和总结我国就业扶贫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二是创新性地将我国在精准扶贫阶段形成的就业扶贫政策体系总结为“一核两精三协同四融合五大举措”。三是创新性总结提炼出中国特色就业扶贫思想,作为我国就业扶贫政策制定的理论遵循和思想指导。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一是丰富和完善了贫困治理多项措施下就业扶贫的相关理论探究。二是为后续就业扶贫相关研究的推进提供重要参考。三是有助于为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适合的就业减贫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社会价值:一是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二是总结了我国就业扶贫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为国际社会解决相关贫困问题提供借鉴。三是成果应用能够为政策实施过程监测和实施成效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成果社会反响
成果发表后,被《财政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农业技术经济》等期刊以及硕博学位论文引用36次,下载4401次,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全文转载,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得到推广。成果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根据成果内容及成果应用实际,构建了一套贫困退出考核评估技术体系,形成多个软件著作权。并将考核评估技术体系应用于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贫困县退出考核及贫困成效评估中。相关工作获得国家乡村振兴局、江西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受到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湘西自治州政府等政府书面感谢。此外,成果负责人根据成果内容及实地调研发现的情况,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得时任江西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要求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平卫英,1979年8月生,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教育教学奖获得者。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金牌教授”、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获国家乡村振兴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之“担当作为好干部”等荣誉。兼任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青年经济统计学者分会会长、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经济统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近年来相关研究集中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数字经济核算以及环境治理绩效测度三个方向。在《管理世界》《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国家统计局第一届统计科技进步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项目12项,国家乡村振兴局及地方政府合作横向项目20余项。
《服务型制造网络模块化质量管理》
由南昌航空大学冯良清教授所著《服务型制造网络模块化质量管理》一书,2022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质量强国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制造模式。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分散化的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和顾客形成服务型制造网络(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Network,SMN),SMN质量管理是顺应时代发展及服务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环境下,质量管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据、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资源,企业合作与竞争加剧,质量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向企业外部拓展。SMN业务流程中的服务性生产模块、生产性服务模块、顾客效用模块及服务集成模块的模块化质量管理是SMN运作的关键。本成果从组织模块化与管理模块化的视角,提炼SMN模块化演变过程要素,结合SMN的模块化结构及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演进,归纳演绎出SMN模块化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模块化质量识别-模块化质量协同-模块化质量优化-模块化质量赋能”的管理逻辑框架:模块化质量识别应考虑SMN模块节点质量行为的关键性及模块质量属性的新内涵,构建多模块质量屋关联模型,识别SMN模块化质量属性要素及关键度;模块化质量协同是SMN模块主体质量行为的自适应及演化博弈的过程,揭示其协同演化规律与评价协同度是重要的质量协同管理方法;模块化质量优化是对SMN多模块质量的多层级控制与多目标优化过程,开发的两种不同决策顺序的多层级控制模型及考虑质量损失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供了有效的优化方案;模块化质量赋能是质量大数据、自适应控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应用,面向制造商运营的支配型SMN、面向第三方运营的平等型SMN模块化质量管理数字化场景开发,以及基于质量链、技术链、质量生态圈数字化路径优化的结果。
成果创新之处:(1)构建的SMN模块化质量“识别-协同-优化-赋能”的管理理论框架,是对网络组织质量管理理论的新补充。(2)提出的SMN模块化质量管理系列模型与方法,是对网络组织质量管理方法的新突破。(3)提出的SMN模块化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的场景与路径,是对网络组织质量管理实践的新探索。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对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的网络组织质量管理新方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拓展服务科学及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社会价值: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对实施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遴选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对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质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实践应用价值。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是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及“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集成。成果在全省质量大会上获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被《江西卫视》等3家省级主流电视媒体、《江西日报》等18家报刊网络媒体报道或转载。成果出版获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撰序推荐,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并被CSSCI、SSCI、SCI、EI等数据库收录,被引62次,下载2886次。成果被多个省市政府部门采纳推广,在全省质量大讲堂6场报告中宣讲,超过350家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参加报告学习,部分模型及观点在航空、汽车、光电、新能源等企业应用推广。该成果中有关模块化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指导1家企业获全国质量标杆荣誉。与该成果相关的多项阶段性成果已转化为专题讲座、课程教材等内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企业培训、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中交流应用,对2个管理类硕士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成果负责人因在网络组织质量管理理论创新、应用及服务型制造示范推广方面的突出贡献,获江西省井冈质量奖,受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作者简介
冯良清,南昌航空大学教授,博士。江西省“双千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人选,江西省井冈质量奖获得者,江西省管理学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工业工程专业负责人,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点负责人,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团队带头人,工业工程与智慧管理科研团队带头人。从事质量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型制造、航空产业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双千计划”领军人才项目、江西省杰青项目等纵向项目30余项,完成政府或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服务于质量管理实践、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60余家。在《中国管理科学》、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6项。获江西省井冈质量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等7项科研成果奖励,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南昌航空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4项教学成果奖励。
《地质旅游研究:理论探索与地质公园实证》
由东华理工大学何小芊教授所著《地质旅游研究:理论探索与地质公园实证》一书,2022年6月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对地质旅游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层面上,在剖析地质旅游概念、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地质旅游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了国内外地质旅游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实证层面上,在分析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的基础上,以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为案例,运用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对地质公园的旅游生态安全、旅游形象感知、旅游科普教育等进行实证分析。
成果核心观点:第一,地质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一种形式,旅游活动的客体是地质遗迹,观光、休闲及知识教育等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地质旅游萌芽于近代欧洲地质旅行活动,在建立地质公园网络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第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门组建地质公园的国家,地质旅游在保护地质遗迹、推动地学科学研究与普及、讲好美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国家地质公园的距离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优良,大部分国家地质公园有着较为优越的旅游交通基础条件。第四,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对景区旅游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有一定促进作用,城镇化率、生态建设投入占旅游收入比、旅游经济密度等因素为地质公园生态安全限制性因子。第五,地质遗迹景观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物质基础,以地质博物馆为主的相关科普活动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基本保障,解说服务在地质公园科普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既注重地质旅游的国外发展趋势,也注重中国地质旅游的现状,更注重江西在地化旅游实践的总结。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突出系统性与针对性;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地质旅游研究现状,针对旅游生态安全、形象感知、科普教育等地质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实证分析。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对地质旅游系统性研究,促进了地质旅游概念与内涵体系的构建,推进地质旅游学术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学学术体系添砖加瓦。
社会价值:该成果得到了一批世界(国家)地质公园管理部门的采纳,应用于国家地质文化村建设,为我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及各类地质遗迹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决策依据。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的主要观点被多家国家地质公园相关管理部门采纳,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实践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果部分研究结论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做了主旨报告,得到了同行专家、学者的认可与肯定。
作者简介
何小芊,男,江西瑞昌人,博士,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四届省情研究特聘专家,江西省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及地质公园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旅游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编辑:洪冰)
《我国就业扶贫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
由江西财经大学平卫英教授撰写的论文《我国就业扶贫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发表在《管理世界》2021年第7期,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以我国就业扶贫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从历史演进视角出发,将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划分为“统包统配”“就地转移”“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对接、稳定就业”4 个阶段。其次,分析就业扶贫政策创新完善所基于的现实基础和背后理论逻辑。最后,梳理总结我国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形成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阶段就业帮扶战略调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适合的就业减贫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成果核心观点:(1)梳理了我国就业扶贫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将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划分为“统包统配”“就地转移”“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对接、稳定就业”4 个阶段。(2)梳理了我国在四个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贫困动态变化等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并从理论渊源和理论精髓两个方面提炼总结出中国特色就业扶贫思想。(3)将我国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形成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制度保障,融合视角下“大就业扶贫”格局是基本策略。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实施方面概括为:就业扶贫实施过程的有效性是确保就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条件,实施结果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我国能否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从历史演进视角出发,分析和总结我国就业扶贫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二是创新性地将我国在精准扶贫阶段形成的就业扶贫政策体系总结为“一核两精三协同四融合五大举措”。三是创新性总结提炼出中国特色就业扶贫思想,作为我国就业扶贫政策制定的理论遵循和思想指导。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一是丰富和完善了贫困治理多项措施下就业扶贫的相关理论探究。二是为后续就业扶贫相关研究的推进提供重要参考。三是有助于为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适合的就业减贫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社会价值:一是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二是总结了我国就业扶贫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为国际社会解决相关贫困问题提供借鉴。三是成果应用能够为政策实施过程监测和实施成效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成果社会反响
成果发表后,被《财政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农业技术经济》等期刊以及硕博学位论文引用36次,下载4401次,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全文转载,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得到推广。成果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根据成果内容及成果应用实际,构建了一套贫困退出考核评估技术体系,形成多个软件著作权。并将考核评估技术体系应用于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贫困县退出考核及贫困成效评估中。相关工作获得国家乡村振兴局、江西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受到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湘西自治州政府等政府书面感谢。此外,成果负责人根据成果内容及实地调研发现的情况,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得时任江西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要求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平卫英,1979年8月生,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教育教学奖获得者。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金牌教授”、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获国家乡村振兴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之“担当作为好干部”等荣誉。兼任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青年经济统计学者分会会长、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经济统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近年来相关研究集中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数字经济核算以及环境治理绩效测度三个方向。在《管理世界》《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国家统计局第一届统计科技进步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项目12项,国家乡村振兴局及地方政府合作横向项目20余项。
《服务型制造网络模块化质量管理》
由南昌航空大学冯良清教授所著《服务型制造网络模块化质量管理》一书,2022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质量强国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制造模式。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分散化的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和顾客形成服务型制造网络(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Network,SMN),SMN质量管理是顺应时代发展及服务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环境下,质量管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据、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资源,企业合作与竞争加剧,质量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向企业外部拓展。SMN业务流程中的服务性生产模块、生产性服务模块、顾客效用模块及服务集成模块的模块化质量管理是SMN运作的关键。本成果从组织模块化与管理模块化的视角,提炼SMN模块化演变过程要素,结合SMN的模块化结构及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演进,归纳演绎出SMN模块化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模块化质量识别-模块化质量协同-模块化质量优化-模块化质量赋能”的管理逻辑框架:模块化质量识别应考虑SMN模块节点质量行为的关键性及模块质量属性的新内涵,构建多模块质量屋关联模型,识别SMN模块化质量属性要素及关键度;模块化质量协同是SMN模块主体质量行为的自适应及演化博弈的过程,揭示其协同演化规律与评价协同度是重要的质量协同管理方法;模块化质量优化是对SMN多模块质量的多层级控制与多目标优化过程,开发的两种不同决策顺序的多层级控制模型及考虑质量损失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供了有效的优化方案;模块化质量赋能是质量大数据、自适应控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应用,面向制造商运营的支配型SMN、面向第三方运营的平等型SMN模块化质量管理数字化场景开发,以及基于质量链、技术链、质量生态圈数字化路径优化的结果。
成果创新之处:(1)构建的SMN模块化质量“识别-协同-优化-赋能”的管理理论框架,是对网络组织质量管理理论的新补充。(2)提出的SMN模块化质量管理系列模型与方法,是对网络组织质量管理方法的新突破。(3)提出的SMN模块化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的场景与路径,是对网络组织质量管理实践的新探索。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该成果对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的网络组织质量管理新方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拓展服务科学及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社会价值: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对实施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遴选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对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质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实践应用价值。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是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及“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集成。成果在全省质量大会上获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被《江西卫视》等3家省级主流电视媒体、《江西日报》等18家报刊网络媒体报道或转载。成果出版获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撰序推荐,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并被CSSCI、SSCI、SCI、EI等数据库收录,被引62次,下载2886次。成果被多个省市政府部门采纳推广,在全省质量大讲堂6场报告中宣讲,超过350家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参加报告学习,部分模型及观点在航空、汽车、光电、新能源等企业应用推广。该成果中有关模块化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指导1家企业获全国质量标杆荣誉。与该成果相关的多项阶段性成果已转化为专题讲座、课程教材等内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企业培训、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中交流应用,对2个管理类硕士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成果负责人因在网络组织质量管理理论创新、应用及服务型制造示范推广方面的突出贡献,获江西省井冈质量奖,受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作者简介
冯良清,南昌航空大学教授,博士。江西省“双千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人选,江西省井冈质量奖获得者,江西省管理学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工业工程专业负责人,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点负责人,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团队带头人,工业工程与智慧管理科研团队带头人。从事质量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型制造、航空产业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双千计划”领军人才项目、江西省杰青项目等纵向项目30余项,完成政府或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服务于质量管理实践、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60余家。在《中国管理科学》、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6项。获江西省井冈质量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等7项科研成果奖励,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南昌航空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4项教学成果奖励。
《地质旅游研究:理论探索与地质公园实证》
由东华理工大学何小芊教授所著《地质旅游研究:理论探索与地质公园实证》一书,2022年6月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荣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该成果对地质旅游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层面上,在剖析地质旅游概念、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地质旅游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了国内外地质旅游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实证层面上,在分析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的基础上,以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为案例,运用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对地质公园的旅游生态安全、旅游形象感知、旅游科普教育等进行实证分析。
成果核心观点:第一,地质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一种形式,旅游活动的客体是地质遗迹,观光、休闲及知识教育等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地质旅游萌芽于近代欧洲地质旅行活动,在建立地质公园网络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第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门组建地质公园的国家,地质旅游在保护地质遗迹、推动地学科学研究与普及、讲好美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国家地质公园的距离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优良,大部分国家地质公园有着较为优越的旅游交通基础条件。第四,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对景区旅游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有一定促进作用,城镇化率、生态建设投入占旅游收入比、旅游经济密度等因素为地质公园生态安全限制性因子。第五,地质遗迹景观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物质基础,以地质博物馆为主的相关科普活动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基本保障,解说服务在地质公园科普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果创新之处: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既注重地质旅游的国外发展趋势,也注重中国地质旅游的现状,更注重江西在地化旅游实践的总结。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突出系统性与针对性;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地质旅游研究现状,针对旅游生态安全、形象感知、科普教育等地质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实证分析。
成果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对地质旅游系统性研究,促进了地质旅游概念与内涵体系的构建,推进地质旅游学术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学学术体系添砖加瓦。
社会价值:该成果得到了一批世界(国家)地质公园管理部门的采纳,应用于国家地质文化村建设,为我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及各类地质遗迹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决策依据。
成果社会反响
该成果的主要观点被多家国家地质公园相关管理部门采纳,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实践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果部分研究结论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做了主旨报告,得到了同行专家、学者的认可与肯定。
作者简介
何小芊,男,江西瑞昌人,博士,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第四届省情研究特聘专家,江西省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及地质公园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旅游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